【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廢電池、舊電器、破手表、舊衣裳、舊書、舊鞋盒,留之無用賣不上價格,收來價高無法保障利益,雙方積極性都受損。總而言之,都歸因于成本矛盾,也導致了再生資源產業“現實價值”與“潛估值”的不匹配。那么,二手交易平臺,能否打開缺口呢?
網購平臺,一個交易自由,時空不限的新興領域,可謂是讓環保又愛又恨。成堆的快遞包裝垃圾還沒說法,促進二手物品流通的優勢就迫不及待要找存在感了。
廢品再利用道阻且艱
沒錯,在唯有舊紙板和金屬貴金屬還算受回收站歡迎的背景下,無論是有著“城市礦產”美譽的電子垃圾,還是能百變利用的紡織品,都遇到了“再利用”的重重阻礙。為什么?
難道不知道電子垃圾含“金”比例其實比礦產更高,也更好提煉嗎?難道不知道家用電器可以整機轉手,也可以拆機甚至還原貴金屬嗎?也許并不是。
據市場調查顯示,廢舊手機回收,普遍價格都不會高于購買價一半左右。2000元買來的手機,幾百塊賤賣,不賣用不上,賣了又感覺不值,這種矛盾起碼是半數以上廢舊手機在家睡大覺的主要原因。
舊衣服、舊電池,少有專門回收站點,流動廢品回收者也普遍不收此類物品。可能,近的回收點要專門開車2小時,甚至要去城鎮才能找到,扔了方便但是浪費資源污染環境,想投放卻苦于太麻煩。這,仍是此類廢棄物回收率遲遲得不到提高的關鍵因素。
環保宣傳經年發酵,終于開始展露耳濡目染的強大影響力。但是再生資源收集——運輸——管理——資源化網絡卻存在諸如回收積極性不高、收集渠道不暢之類的問題,產業鏈環節缺口亟待補齊。
成本之痛致使內動力不足
那么,提高回收價格,增設廢品回收站點,新增回收種類又如何呢?
并非不可以,只是難實現。很多人疑惑,為何再生資源產業一直以來只聞“潛估值”,不見“現實價值”。
前文只講述了這些廢棄品“變廢為寶”之后的價值,那么在此過程中企業需要付出的成本幾何呢?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變廢為寶如果是高附加值產品,例如煉金煉銀煉油,技術門檻也要高得多,而低附加值產品顯然獲利要微薄得多。其次,廢品地下加工廠并不是沒有,同樣是產出可用商品,其與正規企業大的區別就在于加工過程污水、廢氣、廢渣的處理以及商品使用安全性,即正規再生資源企業轉化成本更高。
推此及彼,增設回收站代表生產成本提升。而回收舊衣服也好,回收廢棄塑料制品也好,或者是舊電池,這其中的利益關系則更復雜一些:能順利回收多少,可用價值幾何,再生產品的市場認可度多高,銷量怎樣,投入和產出比是多少……
綜上,市場化的推手在如此多的矛盾面前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這也是為什么,我國以政策為導向大力推動再生資源產業發展,斬斷來自海外的洋垃圾污染鏈,順勢拉高內需和產銷動力。
二手交易平臺另辟蹊徑
從根本上來說,一方面是來自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就是市場主體的自我創新和去劣擇優。當下再生資源產業的崛起和高速發展,缺了任何一個條件都顯得動力不足。
前因后果說了這么多,都是二手交易興起以及“互聯網+”東風輻照再生資源市場的大背景。消費模式的變化,越來越應了人們所謂的“快時尚”掀起的波瀾,廢棄品規模極速攀升,破舊率卻在顯見下降,回收尋求更好出路之際,“交易”異軍突起,加入了再生資源行列。
如今,網購興起的另一面,互聯網覆蓋率廣能夠實現的環保價值一并凸顯了出來,即——二手交易平臺。別忙著扔,也別急著收,電腦、手機、洗衣機,冰箱、書本、舊衣裳,書架、鞋盒、裝飾畫,是賣是贈還是捐,隨心所欲。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的閑置物品交易規模已達5000億,預計2020年可達1萬億。而該數據并未考慮到二手交易所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減少了多少電子垃圾、塑料垃圾、橡膠垃圾、印染垃圾等所造成的潛在污染和破壞,生態價值難以估量。
共享經濟、二手經濟,隨著社會需求而誕生的新消費模式,其實也在無形中沖擊著環保產業的傳統框架,為“綠色新生活”添加了更多注腳。
當然,二手交易能否成為再生資源產業中可持續發展的強勁板塊,仍要完善市場監督和規范標準,形成誠信、有序和穩定的交易環境。唯有如此,循環經濟發展才能從“循環利用”以及“再利用”兩個層面突破現存瓶頸,朝2020年3萬億產值以及更長遠的目標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