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重要的是要明白,如果想要一種儲能方式,氫能不是良選”
作為知名電動車企特斯拉的掌門人,馬斯克不止一次公開表示對氫能的“不屑”。他認為,我們“不可能看見氫能用在汽車上”,因為不論是液態氫或是氣態氫的存儲都需要“巨大的容器”,而這顯然不利于商業化推廣。甚至,馬斯克激進地表示,“燃料電池根本無法成功,尤其是氫燃料電池”。
李振國:“我國仍有近60%的碳排無法通過電力脫碳解決,必須引入氫能進行深度脫碳”
隆基股份創始人李振國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國正通過電力市場的快速清潔化轉型實現電力系統減排,但這其中仍有60%無法通過電力實現。他呼吁,應將綠氫管理納入到能源管理體系,通過制定綠氫價格政策、給予補貼等方式,加快可再生能源制氫產業的發展,促進交通、工業等領域深度脫碳。
張雷:“對比天然氣而言,現在的綠色氫氣已經具備了成本的優越性,痛點仍在于儲運”
在2022年博鰲論壇上,遠景科技首席執行官張雷強調,在內蒙古使用可再生能源生產氫能,遠景科技能做到10多塊人民幣產出1公斤氫氣,相較價格日益高漲的天然氣,已經具備明顯的成本優勢。他指出,使用氫最好的辦法就是就地使用,避開建設漫長的供應鏈儲存運輸和下游的加注,在源頭用綠氫來制鋼、制氨,這就是非常有效的成本切入。
鄧建玲:“綠氫是非常有前景的產業,可挖掘的產值達3萬億元”
同樣看好綠氫產業的,還有華能集團的總經理鄧建玲,他認為綠氫產業的發展從便捷生產、運輸儲存、商業開發利用到今后的液氫產品實現,都會為投資發展零碳、低碳能源帶來巨大的機會。而且,就實踐經驗來說,“華能集團規劃建設綠色能源平臺,將多余的風電、光伏等轉化為綠氫,用戶根據需求進行選擇。”
李燦:甲醇制氫可實現“一箭三雕”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建議,利用間歇的光伏和風電,規模化轉化由煤化工等基礎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制取液態陽光甲醇,一箭三雕:將快速發展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轉化為可儲存運輸的甲醇;緩解我國液體燃料短缺的能源安全問題;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