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會遭垃圾圍城阻擊 市場大格局雛形已顯現
對于城市生活垃圾處置的首要問題是改變傳統觀念,即把垃圾看作資源財富,而不僅僅是包袱和災害。因為,從資源學的觀點來看,生活垃圾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不斷增長的潛在資源,如果把垃圾造成的“二次污染”變成垃圾的“二次利用”,就能釋放垃圾的巨大資源潛力,既保護了環境,又增加了資源,必將大大緩解資源短缺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
住建部城市建設司巡視員張悅指出:“實現垃圾的生態化處理和高價值的循環利用,要依靠技術創新。沒有技術創新,我們的工程目標是實現不了的。與天然的資源原料相比,回收循環利用的材料的品質可能會降低,這是客觀的規律。但是,人類通過科技創新,按照符合自然規律的路子去走,很可能會提升回收材料的品質,高品質的產品很可能會從回收的材料中產生。”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規劃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宋國君強調,政府應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在法規上明確產品生產商的減量責任及消費者的分類責任,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強制源頭分類政策,促進垃圾減量;第二,政府以特許經營的方式讓服務企業承擔回收處理工作,實現產業鏈規模效益;第三,對垃圾填埋廠、焚燒廠實施嚴格的排污許可證制度,消除排放外部性;第四,建立資源回收資金,以資金的收益與支出來運轉、調控整個系統;還有,在管理各環節做到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通過科技創新,依靠新技術,依靠互聯網,從收取到分解,以及到末端處理實現全過程清潔。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創建技術平臺,實現每個環節的、高質量的服務和處理。需要用智慧環衛和信息化技術實現‘互聯網+環保’全過程的。”杭州錦江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元珞說。王元珞說,實現垃圾資源化循環利用,應該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技術。以垃圾焚燒為例,現在很多垃圾廠的技術已經很成熟,但所有企業一股腦兒做垃圾焚燒顯然是不合適的。特別是對于農村垃圾、小城鎮垃圾,反而有可能造成浪費。
“垃圾圍城”噩夢越來越頻繁,可持續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建設遭遇阻礙。近幾年,我國垃圾處理正處在一個從無序到規范的發展過程中,市場格局雛形已顯。正是因為生活垃圾處理與回收再利用水平相對較低,故而前景可觀,潛力巨大。
在未來的5年內,我國在供水、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方面的投資需求預計將超過1282億美元。但是投融資市場的商機和風險并存,單就我國垃圾無害化處理來說,其投資是可觀的。比如,建一座日處理能力1000噸的垃圾焚燒場,就需投入數億元。所以,成熟的技術市場和理性的融資手段是必須的。特別是在相關的項目報建過程中,需要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投資企業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讓風險分擔的理念深入到我們的整個投資運營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