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媒體導讀】環評作為防治環境污染的道屏障,近年來備受關注。環境影響評價行業在整個環保產業鏈中處于上游,對于環境治理業務有數百倍的杠桿撬動作用!
百倍杠桿:作為環境保護產業鏈上的環節,環境影響評價行業在整個環保產業鏈中處于上游,對于環境治理業務有數百倍的杠桿撬動作用!
潛在缺口:政策趨嚴下,50%的潛在缺口有望被彌合!未來五年市場空間541億。
整合加速:紅頂脫鉤、資質壁壘提升,市場化、專業化、大型化的環評機構價值正在凸顯。
政策收嚴,50%潛在缺口彌合促市場爆發:1)行業收入與項目投資額相關,未批先建等現象存在制約行業發展,政策不斷收嚴下50%潛在缺口將彌補,未來5年市場空間將達到541億元;2)規劃環評、后環評政策發力將從前后兩端推動提升環評市場空間,助力企業訂單增加。
占據上游資源,撬動數百倍治理業務:環評企業憑借產業鏈上游優勢,在項目初期就可以為項目提供環境影響分析和解決方案。根據往年數據統計,進行環評的建設項目配套環??偼顿Y為環評總費用的440倍左右,高杠桿效應明顯!后環評政策進一步推廣下,環保部門可通過后環評文件項目環提出環保改進要求,帶來更強杠桿效應。
行業整改重塑格局,大型專業民營受益:2015年政策頻出整改行業亂象。1)紅頂中介脫鉤,民營環評機構市場份額將提升高3倍,2)新資質標準的推行將提高資質企業壁壘,3)打擊環評師證書掛靠下小企業生存更加艱難、大型企業地位更加牢固,4)價格放開將使專業化大企業收費存更大提升空間。行業整改將重塑市場格局,未來環評師將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市場化、專業化、大型化的將重點受益!
行業新生態下環境醫院大勢所趨:1)政策收嚴下50%潛在缺口將彌補,未來5年市場空間將達541億元,規劃環評和后環評進一步提升市場空間;2)占據上游資源優勢對應440倍環保投資,高杠桿效應帶動更多治理訂單;3)行業整改考驗企業實力,市場化、專業化、大型化的環評機構將享超額增長。治理端為環評企業實現價值大化,環評為治理業務帶來資源與解決方案支持!形成“咨詢、診斷、治理、運營”綜合能力的“環境醫院”將是產業發展大趨勢。同時具有環評能力和環境治理能力的環境服務類企業將帶來巨量訂單成為行業新。
1.環保首道屏障,重要性極強
環評主要任務是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作為預防環境污染事故的道屏障對于工程項目建設具有重要性。
環境影響評價(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簡稱EIA)是指針對規劃或者建設后項目有可能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進行性預測分析,預先提出解決對策,對可能出現的污染物進行跟蹤監測并消減污染的影響。環評屬于環境咨詢行業中發展較早的子行業,于1964年先在加拿大召開的環境質量評價會議上提出,1969年的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NEPA)在世界范圍內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受美國環評制度影響,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歐洲各國也紛紛展開了環評立法工作。經過50多年的發展,環評制度目前已經被100多個國家所使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以及《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要求,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或者專項評價;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輕度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很小的,也需要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我國環評產業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和運作已經較為成熟,逐漸形成了由審批機構(政府環境行政主管部門)、技術評估機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下設的評估中心)、評價機構(環評單位)、實施機構(項目建設單位)以及監督方(社會公眾)五方共同組成的格局,作為防治環境污染的道屏障重要性極強。
2.政策收嚴,50%潛在缺口彌合促市場爆發 1)行業收入與項目投資額相關,未批先建等現象存在制約行業發展,政策不斷收嚴下50%潛在缺口將彌補,未來5年市場空間將達到541億元;2)規劃環評、后環評政策發力將從前后兩端推動提升環評市場空間,助力企業訂單增加。
2.1.未批先建違法成本增加,政策收嚴下行業空間望翻倍
2.1.1.行業產值與項目投資相關,未批先建缺口巨大
環評行業下游客戶主要工程項目建設單位,全行業收入增長與需要進行環評的項目總投資的增長相關,行業收入主要來自提供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和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進行技術評估等服務。2003年開始實行的《環境影響評價法》進行法律層面規范后,環評行業實現了較快的發展,產值從2004年的14.2億元增長為2013年的41.40億元,復合增長率為11.27%。
項目未批先建下環評執行率不高是行業增長緩慢的原因。環保部曾于2005年至2007年連續開展三次環評風暴,對上百個未批先建的大型項目進行查處(2007年環評經費較大幅度提升)。隨著2009年之后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加快,各地方政府爭取政績下項目未經過環評直接建設現象嚴重,環境污染影響大、環評注定不能通過的企業大多繞過環評直接建設。中央巡視組2015年對環保部的巡視意見中條即為環評“未批先建”問題,相關數據觸目驚心:
以濟南市歷下區為例,2012年需要辦理環評的企業1846家,辦理環評審批手續的企業僅有689家,環評辦理率僅為37.3%;
煤礦方面,從2003年《環評法》實施以來,通過審批的113個煤炭礦區總體規劃中有52個是在規劃環評尚未完成情況下審批的,環評辦理率僅為46.02%,不足五成;
過去政策對于環評未批先建的項目采取的解決方式多為補做環評并進行罰款,罰款高限額是20萬元,相對項目投資總額遠遠偏低。違法成本低成為企業不進行環評而直接建設的主要原因,制約了評行業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