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條”或成標志點 土壤修復企業將達到
近日,中國環境修復研究院院長高勝達接受媒體采訪,透露2014年全國土壤修復合同簽約額為12.74億元,2015年這一數字增長67%,達到21.28億元。
中國環境修復研究院編制的《2015年中國土壤修復發展白皮書》顯示,在2015年的土壤修復市場中,大量“闖入者”使從事土壤修復業務的企業數量將近翻了一倍。2014年約有500家企業,到2015年已增長至900家以上。
21.28億元對900多家,假如平均分配,每家份額僅區區200多萬。令人啼笑皆非的平均數,更有力地說明土壤修復的市場潛力巨大。“土十條”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兩張一旦打出,加上配套政策、科研、資本等方面的發力,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即使保守估計也將達到每年200億元。這樣的規模,就我國目前和今后經濟發展情況而言,是可以承受的。按目前土壤修復市場前幾名公司的業務量計算,再多誕生幾家乃至十幾家“北京建工修復”都做得到。未來的市場空間天高海闊,令人期待萬千。
當然,每年200億并不足以實現共同富裕的美麗夢想。土壤修復市場集中度很高,目前幾家大公司基本占領了80%以上市場份額。在有一定技術門檻、實戰經驗要求高的土壤修復行業,大公司在技術、管理和經驗上優勢明顯,絕無可能在市場需求大量釋放時坐失不斷做大做強的機會。
在滬深掛牌的上市公司中,尚無一家以土壤地下水業務為主要收入,眾多公司都在伺機大規模介入。土壤修復行業這塊藍海在迎來碧海晴,必將面對一場暴風驟雨式的殘酷洗牌。
因此,至今堅守在土壤修復市場里打拼的中小企業,其未來的艱難不問可知。即使是那些真正有技術、有人才的小企業,想要打出些名堂,也必須面對傳統巨頭的固有優勢,以及一些跨界野蠻人“有錢任性”式的競爭。
可以肯定的是,盡管未來行業集中度會有所降低,但是現有的小企業大部分一定無法避免退出或被并購的結局。當然,黑馬一定存在,眾多中小企業中必將有展露鋒芒脫穎而出者。“土十條”或許是一個標志點,在其出臺一年后,土壤修復從業單位數量將達到2000家的,隨后不斷減少。
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在深入調查我國修復行業市場狀況的基礎上,與多家上市公司、金融資本建立了深度戰略合作關系,并籌建產業投資基金。希望通過將資本和智慧引入土壤修復產業的方式,實施環境修復中小企業幫扶帶工程和修復創業引路工程,簡稱為“一帶一路”。根據各企業的不同情況,針對性開展政策導讀、戰略制定、團隊培訓、項目信息、商業模式、專家配置、技術提升、資本輸入、人才引進等多方面幫助,快速提升公司價值,占據更多市場份額。這項工程已有數十家企業參與報名,篩選和論證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