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臺“嚴禁放令” 易風移俗少放煙花爆竹
實際上,隨著人們環保和安全意識的增強,近年每逢春節臨近時,總有聲音倡議易風移俗少放煙花爆竹,并呼吁“別讓年味惹霾味”,越來越多網友能夠理智看待“鞭炮與年味”間的關系,并表示“靜靜地過個年”并不代表年味就淡了。
多地發布“嚴禁放令”
從月初起,我國多地陸續進入煙花爆竹銷售期、燃放期,但一個明顯趨勢是“限放”已進入新常態,“禁放”的地區數量在逐漸增多,而零售網點則相應減少。
2月3日,北京市719個零售網點正式開始銷售猴年煙花爆竹。據當地媒體報道,網點數量較去年下降23.7%,零售時間也從過去的20天縮短到10天。值得注意的是,遇橙色、紅色霧霾預警,全北京市將禁放禁賣,禁放期間燃放個人高罰500元。
據統計,這已經是該市春節期間煙花爆竹零售網點連續第六年減少。2010年春節時,全市網點多達2418個,而今年的數量已跌落至6年前的三成。
此外,還有多地頒布了“嚴禁放令”。今年1月1日起,新修訂的《上海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條例擴大了煙花爆竹的禁放范圍,明確上海外環線以內區域和外環線以外8類場所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此外,上海還明確,今年購買煙花爆竹需要實名登記,違法燃放不僅會被罰款,還將按照法定程序納入個人征信系統。
就連以前只是“限放”的地區,今年也加入了“禁放”行列。今年1月1日,《鄭州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規定》正式施行。2016年春節期間,除鄭州外,河南省新鄉市、三門峽市均在主城區禁放煙花爆竹,其他市地也根據實際情況分別作出了限放要求。
杭州主城區今年也全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今年1月份下發的《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2016年春節期間市區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通告》規定,上城區、下城區、西湖區、拱墅區、江干區(含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濱江區行政區域內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燃放煙花爆竹。
煙花爆竹小販也“轉型”
隨著環保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抗拒”每年在霧霾、煙味中迎接新年。實際上,燃放鞭炮引發霧霾天氣早已被相關實驗證明。今年2月3日,濟南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工作人員又進行了測試,當地媒體報道稱,實驗結果表明,一掛鞭炮燃燒后空氣中的PM2.5濃度瞬間飆升100倍。
這也引起相關部門和民眾的高度重視。據2015年初的統計數據,現在已有近700城市禁放、限放鞭炮。其中有138個城市禁放煙花爆竹,出臺限放政策的城市536個,煙花爆竹禁放或者限放已成為大趨勢。
在西南地區某省會城市,煙花爆竹燃放禁令已實施一年,今年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范圍還在擴大。根據該市煙花爆竹燃放管理規定,違反燃放者將被處100以上、500以下的罰款。
禁令實施后,煙花爆竹攤販也面臨“轉型”問題。當地媒體回訪時有小販稱,“今年生意特別秋(差)”,往年能賣出十萬八萬的好日子已不復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有運氣不好的小販,連續搬了5次點位,總共才銷售了500余元。該小販在接受回訪時表示,出攤總會遇到人上門勸阻煙花爆竹“不安全、污染大”,每天還有一撥接一撥的工作人員來檢查。
和往年相比,多地煙花爆竹的售賣點在明顯減少。在西安,小販們為了響應“治污減霾”的號召,紛紛轉型賣起了春聯、福字等節慶用品。
延伸閱讀
少放鞭炮,別讓“年味”染“霾味”
世上本沒有一成不變的“年味”,傳統也并非一定要一絲不茍地遵循。除夕盡量少放或者不放鞭炮,在新年的天,迎著清新的空氣拜年訪友、踏春出游,不是更好嗎?
傳統的中國年里,有剛出鍋的餃子、軟糯的年糕、精美的糖果、小吃以及小孩子身上的新衣,當然,也少不了噼啪作響的鞭炮。然而,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城市治污壓力的增大,鞭炮,這一春節“標配”也越來越不“討喜”了。
據報道,氣象部門預計,今年除夕白天京城空氣質量保持良好水平,入夜后受集中燃放煙花爆竹影響,凌晨短時可達重度污染水平,大年初一全市整體處于四級中度污染。爆竹聲聲確實給大家帶來了“年味”,但隨之也會帶來“霾味”。傳統民俗與干凈空氣之間如何選擇,不僅是每年春節期間媒體關心的議題,也是每個普通家庭面臨的問題。
而近年來頻頻侵擾城市的霧霾危機,讓地方政府更多地將環保需求納入了考量范圍。據2015年初的統計數據,現在已有近700城市禁放、限放鞭炮。其中有138個城市禁放煙花爆竹,出臺限放政策的城市536個,煙花爆竹禁放或者限放已成為大趨勢。
燃放鞭炮到底會“貢獻”多少PM2.5,普通市民對此難有直觀的認識。根據上海交通大學在2015年初的一項實驗結果表明,3只小鞭炮在30立方米的測試艙中燃放,產生的PM2.5濃度為1230微克/立方米,該數據為爆表值500微克/立方米的2.46倍,意味著每只鞭炮燃放產生的PM2.5質量為12300微克。而近日山東某媒體聯合濟南市環境監測中心站做的實驗證實,一掛2000響的鞭炮放完后,PM2.5比燃放前上升了100多倍。
再加上,鞭炮通常是以硝酸鉀、硫黃、木炭等為原料,燃放后會有大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硫化氫、一氧化碳等產生。而看起來色彩艷麗、賞心悅目的煙花,也可能會產生重金屬污染,對人體造成的直接危害自不必說。
如果除夕放鞭炮成為春節的“標配”,那么大年初一早上灰蒙蒙的天、嗆鼻的空氣以及無處不在的噪音和鞭炮垃圾也會成為春節的“標配”。但可以看到的是,隨著普通市民環保訴求的增強,禁放或者限放煙花爆竹也越來越被普通市民所接受。而城市的管理者,也在推動著少放或者不放鞭炮成為過年的“新常態”。
比如,今年北京煙花爆竹的銷售時間已從過去的20天縮短至10天,銷售點也連續多年減少。今年全市準許的零售點719家,比去年減少200余家,下降23.7%;其中五環內的零售點僅有222家,比去年少102家。北京市安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明年春節,中心城區很有可能不再設置花炮零售點。
煙花爆竹,本來是古人用來驅鬼避邪之用。在歲月更迭中,其避邪的本義逐漸被消解,烘托喜慶氣氛逐漸成為主要功能,也被看做傳統“年味”的象征。但世上本沒有一成不變的“年味”,傳統也并非一定要一絲不茍地遵循。對更多普通人來講,回家與親人團聚,一起許下對新一年的愿望,才是節日的意義。除夕盡量少放或者不放鞭炮,在新年的天,迎著清新的空氣拜年訪友、踏春出游,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