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長期以來,因為受到行政體制的約束,京津冀三地在環衛與“固廢處理”產業規劃、資源配置、協同聯動、能力互補等方面,一直沒有形成良好的區域合作和地域分工格局,不僅造成了資源、人力、物力、財力上的巨大浪費,而且在城鄉“固廢處理”問題上出現了交叉污染。因此,必須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思維下,牢固樹立“行政區劃有范圍,環境污染無邊界”的觀念,自覺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共建共享公共服務體系工作放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局中去謀劃和落實,真正構建京津冀地區城鄉環衛與“固廢處理”公共服務的一體化體系。
實現環衛專業規劃多規合一
按照慣例,各地政府均要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環衛專業規劃,即北京編制北京環衛專業規劃,天津編制天津環衛專業規劃,河北省編制河北省環衛專業規劃。同時,除環衛專業規劃外,京津冀三地還要分別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再生資源專業規劃、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專業規劃等多種和“固廢治理”利用相關的專業規劃。而這些規劃不統一,就難以形成區域一體化的環衛服務與“固廢處理”體系。
京津冀三地應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下,切實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以首都為核心的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的整體定位,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著眼京津冀協同發展,著力打破行政區域和行業限制,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強化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區域布局,推動三地相關規劃的對接。一方面,要打破京津冀三省市行政區域限制,通盤考慮和謀劃京津冀三省市的環衛專業規劃,使三省市環衛專業規劃“三規合一”;另一方面,要打破京津冀三地對環衛與固廢處理行業限制,將環衛專項規劃、生活垃圾處理專項規劃、再生資源產業規劃、危險廢物污染防治規劃等多種規劃“多規合一”,實現京津冀區域環衛與固廢處理規劃統籌編制。
實現固廢處理產業園區化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必須強化區域環衛與“固廢處理”的整體性、關聯性、聯動性,要充分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環衛與固廢處理管理模式,在加強頂層設計基礎上,統籌規劃京津冀區域環衛與固廢處理設施的建設,走園區化發展道路,提升區域環衛與固廢處理能力。
在這方面,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探索出了“大區域協同,統一規劃、統一組織,統籌建設、統籌利用”的路子,不僅節約了資源,形成了規模,而且通過協同提高了品質。作為非首都功能的固廢處理產業,產業疏解已基本成定局,因此要加快首都固廢處理產業向周邊地區的轉移和對接。應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打造京津冀區域環衛與固廢處理設施投融資與運營管理平臺,走園區化發展道路,選擇在京津冀交界區域統籌規劃建設多個高標準的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園區內可對生活垃圾與多種固廢進行分質處置、協同處理。
北京和天津均為人口密集的大型城市,土地和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極限,不宜再新建小型的固廢處理設施。建議在河北省合理選址,避開水源地或環境敏感地區,由京津冀三地共同出資,建設2~4座高水平、高標準的大型固廢循環園區,實現規模化經營。園區投入運營后,京津兩地應給予園區適當補貼。同時,為解決固廢長距離運輸成本高的問題,可以考慮建設鐵路專線的方式進行固廢運輸。
此外,針對當前城市礦產資源收運的組織化程度低、生活垃圾收運網絡和城市礦產資源收運網絡割裂的現狀,必須改變傳統管理模式,積極構建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網絡和再生資源回收網絡的“兩網并一網”體系,降低固廢收運成本,減少二次污染問題,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銜接。比如,加強對京津冀區域內現有垃圾樓、轉運站、固廢處理設施及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園區的統籌利用,對非正規、低標準、不達標的處理設施進行改造升級或功能轉移;加強區域統籌,合理調整物流規劃,加大對處理負荷不足設施的源頭供應,改變生活垃圾不出行政區劃的限制,強化區域統籌力度,提高設施資源的配置效率和水平,提高生活垃圾與固廢處理設施資源有效利用和協同聯動。
建立聯防聯控監管機制
環境保護領域執行標準的順序是先地方標準,后行業標準,再國家標準。北京出臺環衛與固廢處理方面的地方標準早且比較健全,天津次之,而河北省的地方標準相對不健全且制定進展緩慢。此外,京津冀三省市在環衛與固廢處理上的標準差異也較大,標準指標也不相同。例如,對于執行“環境衛生一級標準”的重點保障區域,河北執行的是國家標準,即規定垃圾停留在地面上的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北京執行的是北京市地方標準,規定垃圾停留地面上的時間不超過5分鐘。標準不統一,造成污染物“地下無序轉移”,如此一來,一些非法活動就有利可圖,有機可乘。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形勢下,要實現京津冀環衛與固廢處理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提升和統一京津冀三地環衛與固廢處理地方標準勢在必行。津冀兩地應以北京市的環衛與固廢處理地方標準為藍本,提高本地的地方標準,實現京津冀區域標準的規范統一,建立城鄉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運作的一體化服務體系。
隨著京津冀環衛與固廢處理公共服務的標準統一和一體化體系構建,三地還要在屬地管理的基礎上,強化區域聯防聯控的監管機制。
一方面要通過建立三地環衛和環保部門的協作會商制度和區域信息網絡共享機制,建立統一的區域環衛與固廢處理信息平臺和聯合調度平臺,加強對環衛服務、環衛設施使用、末端固廢處理和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等方面的統籌協調,以實現各方面、各環節相互銜接,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要依據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建立區域聯防聯控的監管機制,強化區域環衛與固廢處理公共服務的整體性、互動性、協同性,以法治思維推動實現京津冀區域環衛與固廢處理公共服務的一體化發展。
推廣政府購買服務PPP模式
構建京津冀區域環衛與固廢處理一體化體系,需要推廣政府購買服務PPP模式。但目前京津冀三省市的付費主體、付費標準、付費方式都不相同,有的地區的清掃服務費和垃圾處理費由縣級人民政府支付,有的地區由地市級人民政府支付,垃圾處理費的收取方式也不同,有的地區收,有的地區不收,有的地區捆綁水費收,有的地區捆綁電費收,有的地區由處理企業直接收。收付費機制不統一,制約了PPP項目和政府購買服務的推廣和質量。應該以建立京津冀區域統一的收付費機制為突破口,先行在區域內建立統一的環衛與固廢處理公共服務收付費平臺,逐步在協同發展過程中完善行政管轄、利益分享與補償、制度和法制、考核評價機制,同時逐步完善發展財稅支持、市場一體化等政策支持。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既充分發揮政府規劃、政策的引導作用,又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