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政協委員王炳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核電發展任務目標在“十三五”規劃中寫得十分清楚:“十三五”期間,4臺AP1000依托項目要全部投產發電;CAP1400重大專項示范工程項目要開工建設;要在沿海新建設一批核電項目;要做好四代核能技術研究。
王炳華進而指出,按照“加快推進三代核電自主化、產業化、化發展”的使命要求,首先是積極推動CAP1400“走出去”,并有力帶動國內裝備制造業發展。眾所周知,CAP1400是16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之一,作為國內乃至核能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堆型,采用完全非能動設計,安全性、經濟性、環境友好性處于地位,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事實上,我國核能正處于產業規模化的發展期、技術創新的加速期,核電技術已經到了與美、法等國齊頭并進的階段,我國經濟實力、外交影響力、產業配套能力越來越強,這正是中國核工業走向的大好時機,抓住“一帶一路”這一重大機遇和當前核工業格局變化的關鍵時期,我國將成為世界核強國,核工業發展。
據公開資料,2016年科技部年度工作重點之一是啟動重大創新領域國家實驗室建設。核能領域事關國家安全和能源安全,事關軍民融合國家戰略,對國家經濟和行業發展具有顯著的和推動作用,是國家戰略性高新技術領域,應成為首批國家實驗室建設的首批候選。
而就現狀而言,中國核電“走出去”具現實性的就是“華龍一號”。據公開資料,“華龍一號”2015年5月已在國內開工,8月在巴基斯坦開工,目前進展非常順利,爭取2020年實現商業運行。中國批準了“華龍一號”兩個示范工程的建設,如果4個機組順利發電,那么對于其在上的影響力和在國內的發展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更為錦上添花的是,中國核電“走出去”所面臨的大勢非常好。現在世界上有核能、正在發展核能和需要發展核能的國家有70多個,在“一帶一路”上有40多個。預計到2030年,“一帶一路”上核電機組將會達到近100臺,而“華龍一號”有望占到20%—30%左右的市場份額。
談及出口優勢,“從技術說,應該說在一個層面上。因為我們推出來都是三代機組,三代機組在上是有標準有要求的。但中國技術畢竟設計得比較晚,度上是日美法的更高一些。但我們的優勢是有大量的項目,有大量的市場和后續項目建設來檢驗我們的能力,所以我們的技術發展空間是很大的。”中廣核核電開發部副總經理楊茂春稱。
目前,中國擁有大的在建核電規模,在建機組數占四成。正如楊茂春所說,龐大的在建核電規模不僅歷練了中國的核電建設隊伍,也使中國企業的成本和工期控制能力大大增強。
“從成本上,中國國內的項目成本優勢是很明顯的。這得益于幾個方面:一是國內批量化建設。核電站的設計和研發需要大量投入,比如我研發一個汽車,只生產1000臺,那這1000臺汽車就要分攤研發費用。如果我生產50萬臺、100萬臺呢?這個成本是不一樣的。我們中國的優勢就是批量化建設后能把研發費用大量分攤掉。”楊茂春說,目前中國裝備制造企業已具備每年生產12臺套核電設備的能力,成本很有優勢。
除此之外,項目管理也很重要,如果沒有好的工期控制,那成本很難降下來。“目前咱們項目的平均工期(從澆灌罐混凝土到機組具備商運條件)是64個月,上的工期要比我們長得多。”從融資角度看,中國的融資能力也是頗具競爭力的。
“在此過程中,我們將充分發揮完整核工業體系的優勢。”孫勤說道。中國核電以華龍一號為,帶動核燃料、核電運行服務、核設施退役治理及核技術應用等全產業鏈“走出去”。
(本文綜合中國能源網、證券日報、中國新聞網、澎湃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