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再利用開啟新模式 互聯網或可破除城市頑疾
到處都有高聳的塔吊和林立的樓宇,這是許多外國人來到中國的印象。他們說中國就像一個建筑大工地,這一點也不夸張。據住建部數據,中國每年的新建筑面積達到20億平方米,40%的水泥和鋼材都用在了中國的建筑工地上。
但許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在這個建筑大工地的背后,每年還產生著數以億噸計的建筑垃圾,它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據住建部公布的新規劃,到2020年中國還將新建住宅300億平方米,由此產生的建筑垃圾至少達到50億噸。
如此大量建筑垃圾的產生,我國處理建筑垃圾的方式目前主要仍為填埋與露天堆放,這不僅占用大量土地,還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直接危害到周邊居民的生活,建筑垃圾進行資源化處理顯得尤其迫切。
過去,大家或許對建筑垃圾的概念比較陌生,自“深圳滑坡事件”發生后,建筑垃圾這個城市管理的“心病”再度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并迅速成為大眾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
有業內人士指出,世上本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建筑垃圾正是其中典型。只有把建筑垃圾當作資源,才可以避免垃圾圍城。管理好建筑垃圾并加以資源化綜合利用,是城市建筑垃圾處理的根本出路。
其實,建筑垃圾在不少發達國家被稱之為“城市礦山資源”,是一大筆寶貴的財富。
日本從上世紀60年代就著手建筑垃圾的管理并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及政策,以促進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日本對于建筑垃圾的主導方針是:盡量不從施工現場排出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要盡可能重新利用,對于重新利用有困難的則應適當予以處理。早在1988年,東京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率就達到了56%。在日本很多地區,建筑垃圾再利用率已達100%。
美國每年有1億噸廢棄混凝土被加工成骨料用于工程建設,其中,68%的再生骨料被用于道路基礎建設,6%被用于攪拌混凝土,9%被用于攪拌瀝青混凝土,3%被用于邊坡防護,7%被用于回填基坑,7%被用在其他地方。
德國是世界上早開展循環經濟立法的國家,它在1978年推出了“藍色天使”計劃后制定了《廢物處理法》等法規。而該國于1994年制定的《循環經濟和廢物清除法》(1998年被修訂)在世界上有廣泛影響。據悉,世界上生產規模大的建筑垃圾處理廠就在德國,該廠每小時可生產1200噸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德國約有200家建筑垃圾處理企業,年營業額達20億歐元。
但是,我國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卻很低,工信部統計顯示,2012年我國產生建筑垃圾15億噸,其中進行資源化利用的僅為幾千萬噸,利用率不到5%,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而《中國建筑垃圾資源產業化(2014年度)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我國僅有20多家相對專業的企業從事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工作,企業毛利率可高達39%。
一方面,我國城鎮化規模日益擴大,產生大量建筑垃圾;另一方面,專業化處理企業數量少,行業認知不充分。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表示,對建筑垃圾管理和再利用的不重視正嚴重影響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的發展進程。我國對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對其管理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各地方政府也對建筑垃圾處置企業缺乏熱情,同時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仍沒有形成有效的產業化模式,也缺乏相應的行業標準,導致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企業數量太少,建筑垃圾處理技術遠落后發達國家,建筑垃圾資源化率也遠低于發達國家平均資源化率95%,只有不到5%的建筑垃圾資源化率。
我國目前專業從事建筑垃圾再利用的企業只有20余家,而2020年建筑垃圾至少達到50億噸,由此可見,我國建筑垃圾再利用發展空間巨大。有人估算,有效開發后,我國的建筑垃圾利用率終可達95%以上,若2020年這些建筑垃圾如果能夠轉化為生態建材,可以創造萬億元價值。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的目標是在“十三五”時期,充分發展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同時不斷完善對建筑垃圾處理利用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大中城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預期達到60%,其他城市預期達到30%。那么,怎么處理成了目前棘手的問題。
2015年12月29日,在中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筑垃圾資源處置與利用一體化項目暨標準體系發布會上。中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認為,目前國內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方式主要是1.0模式向2.0模式過渡,而世界發達經濟體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模式正在從2.0向3.0過渡。
據介紹,借助互聯網的興起,中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一體化項目已經開始4.0模式的設想與研究,即在3.0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三個100%的技術標準與水平,再生產品附加值更高、更綠色環保,并能通過“互聯網+”的運營模式,將數字化設計、數字化施工、數字化制造、網絡化融合、智能化生產與管理,將材料技術、能源技術、生物技術、3D打印技術進行高度融合。建立五個大的信息平臺,為政府質量監督部門提供智能化查詢監測平臺,為城市管理執法部門提供物流動態監管、調度平臺,為環保部門提供環境指標監控報警平臺,為建筑施工企業、建材生產企業、物流企業提供及時多方協作平臺,為項目與政府碳交易管理部門對接碳足跡采集跟蹤,碳交易管理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