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路子走下去,全面推進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人文美的“美麗杭州”建設。“十三五”期間,杭州將著力打造“環境監管嚴格城市”,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通過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形成政府、企業、公眾的多方合力,在推進綠色發展上實現新突破。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綠水青山是大自然對浙江的珍貴賜予,是浙江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
十年來,在“兩山”科學論斷的引導下,浙江省各級環保部門恪盡職守,以守護綠水青山為己任,以相關法律法規為準繩,嚴格執法,創新制度,落實責任,為全面建設“生態浙江”提供了一道安全屏障。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暮春時節的西湖碧波漣漪,群山環繞,草木青蔥,勾勒出一幅綠水青山的城市畫卷。
杭州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同時作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試點城市,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杭州正以昂揚姿態迎接即將到來的G20峰會,并多管齊下砥礪前行守護著一方的碧水藍天。
協同效應帶來的“活力”
千島湖之美,聞名天下。清明小長假,四面八方的游客紛紛來到淳安賞湖觀覽。
2015年,杭州淳安全年平均PM2.5濃度為33,全年94%以上的天數空氣質量優良。
為了保護一湖秀水,近5年來,淳安主動放棄了300多億元的產業項目,淘汰落后產能企業20余家。淳安縣委書記朱黨其說,2015年開始,浙江省取消了對淳安縣GDP、工業總量等指標的單列考核,重點考核生態指標、居民收入、空氣質量、森林蓄積量。
從曾經的杭州市環保局局長、西湖區區長,到今天的千島湖守護人,朱黨其與這片綠水青山有著不解之緣。“20世紀90年代,我們曾經走過彎路,搞過大工業,千島湖曾爆發過藍藻。我們痛定思痛,一定要守護好一湖秀水。”朱黨其說,“2015年,各級財政對千島湖保護投入資金達33億元。”
正是這一年,淳安縣的GDP與財政收入分別達到2010年的1.78倍和2.38倍,城鎮居民收入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均超過了GDP增速。
環境倒逼,逼出產業升級——2015年杭州淘汰落后產能426項,騰出用地2155畝,減少用水6718萬噸。杭鋼半山基地、蕭山電廠燃煤機組先后關停,杭州成為無鋼鐵生產企業、無燃煤火電廠、無黃標車的“三無城市”。
產業升級,帶來城市品質提升——騰籠換鳥、機器換人、空間換地、電商換市,杭州著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加快發展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制造七大產業。杭州市三次產業結構2015年調整為2.9:38.9:58.2,服務業增加值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74.6%。
“讓發展更加有品質,更加綠色、協調,讓百姓擁有更多獲得感,這正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杭州市委書記趙一德說。
杭州用活“加減法”
為此,淘汰落后產能,啟動畜禽禁養……杭州開始了新一輪高污染產業的“清掃出門”。“十二五”以來,僅余杭區就關停整治淘汰落后產能企業460家,產值達100億元。不獨余杭,杭州
其他區縣也逐步開始“壯士斷腕”:拱墅區,2007年以來,累計搬遷了516家工業企業;蕭山區,2015年共關停“低小散”行業企業524家,實施整治提升企業1190家;富陽區,10年歷經6輪關停,造紙企業從460家縮減到125家……
一大批落后產能淘汰,一些投資想“嫁”來杭州,被攔了下來:近5年,淳安放棄了300多億的產業項目;在桐廬縣,2015年上半年,38項高能耗項目也吃了“閉門羹”。新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杭州先后淘汰落后產能企業1500余家。2015年以來,杭州就騰出用地1362畝,騰出用能42.6萬噸標煤。
“籠子”騰出,尋找低污染、低能耗、高新技術的“新鳥”行動開始了。洛山礦區關停,比亞迪新能源大巴車杭州生產基地項目于2014年落戶余杭。目前,新能源汽車研究院、新能源汽車體驗游等項目已經規劃。
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環保產業成為杭州新寵。在蕭山,2015年共實施舊廠房改造項目29個。原來,其土地容積率已從原來的0.71提高到現在的1.82。西班牙大的包裝企業、豪華汽車4S店已經落戶……在拱墅區,工廠的“形”還在,“質”卻悄然改變。
昔日的老化纖廠成了文創基地;長征化工廠的舊址變身“西岸藝術區”;曾經的船塢修理廠里“浙窯陶藝”吸引無數游客……在桐廬,一批批造紙廠紛紛選擇轉型。國豐紙業將造紙改為造無紡布;道勤紙業通過并購重組,實際產能近300萬噸,躍居全國第五,浙江。
倒逼產業轉型升級
“不要小看城市污水治理,它可以從改變人的行為,到改變觀念、改變生活方式,進而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趙一德明確表示。
在加快工業綠色發展的同時,杭州市多管齊下,先后投入數百億元,打出了城市環境治理的“組合拳”。
“五水共治”。強勢推進“污水零直排”,有效破解“黑臭河”治理難題,提標改造污
水處理廠,新增污
水管網,全面消滅“黑河臭河”和“垃圾河”。城區“污水零直排”和縣(市)“全域可游泳”兩大目標初步實現。
“五氣共治”。主城區“無燃煤區”基本建成,累計淘汰黃標車226534輛,投入使用新能源車22131輛(總量居全國城市第三),在全國設立“低排放區”(環西湖環保行動),全面啟用國V汽柴油。杭州計劃今年新投入使用新能源車7500輛。
“三改一拆”。去年,杭州市共拆除違法建筑2058萬平方米,“三改”2169萬平方米,分別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71.5%、216.9%。杭州還積極開展無違建創建工作,2015年全市30個鄉鎮(街道)被市政府命名為“無違建創建示范鄉鎮(街道、管理處)”。
杭州這套“組合拳”不僅改善了環境質量,更重要的是吸引了更多的投資和“海歸”“浙商回歸”,帶來了一批好項目和大項目。“十二五”時期,全杭州市吸引外資企業2308家,實際利用外資284億美元。累計引進世界500強企業112家,在杭投資項目188個。
“創新發展,關鍵是靠人才、靠環境。只有打造完整的創業創新生態環境,形成人才與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才能真正把杭州推向世界。”趙一德說。
(本文綜合浙江環保在線、光明日報、人民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