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見民生,清水送萬家。”然而,一些老舊小區的自來水水銹、水垢較重,有的比較渾濁,甚至帶有顏色。一些居民不敢喝,只能購買純凈水,或去小區供水處打水。老舊小區自來水水質如何改善?如何盡快讓小區居民喝上放心水?
老舊小區解決了“喝水難”,現在迎來了“水難喝”“不敢喝”
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區的王女士,平時不敢飲用燒開的自來水,只喝水站送的桶裝水。“小區建于上世紀80年代末,自來水放出來后有粉末狀污垢。關上家里的水閘再打開水,出來的水有點泛紅,好多水銹。”
陳大爺也遇到了類似的困擾。他家位于北京市原崇文區,小區建于90年代初。為了喝到放心水,老兩口不得不每天上下樓梯,到小區的純凈水供水處打水,“感覺就像回到了以前沒通自來水的時候。打水又麻煩又不劃算!”
除了自來水不敢放心喝,家住北京市西城區鼓樓西大街的曲女士還遇到了管道漏水問題。“前來修理的工人說,這棟房齡超過50年的老樓里,大部分管道已經嚴重生銹了。由于很難更換整根管道,水銹問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發生漏水也只能漏哪兒補哪兒。”曲女士說,之前有消息說要翻新管網,但到現在也沒解決。
供水入戶解決了“喝水難”的問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城鎮地區92.1%的用戶飲用經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如今,部分老舊小區居民反映“水難喝”“不敢喝”。
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管網、二次供水設施年久失修是水質不理想的主因,“多龍治水”、成本高,使管網維護改造難度大
從出廠到入戶,自來水要經歷多個環節。據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晏明全介紹,目前城市供水的流程大致是:水從水源地輸送至水廠——經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等工序處理——通過主支管網輸送到千家萬戶。對于一些小區的高層建筑,通常還需要采取水箱加壓、消毒等措施進行二次供水。
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宣傳部部長梁麗介紹說,集團建立了三級水質檢測制度,對水源水、出廠水、管網終端用戶水進行監控,保證水質達到106項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同時,集團還接受第三方衛生部門對水質的定期和不定期檢測。
業內專家認為,影響入戶水質的關鍵,很多時候在于供水的“后一公里”。晏明全說,部分老舊小區的自來水水質不理想,主要是因為小區供水管道老化嚴重,小區初建時更多考慮如何供水,對管網材質、水箱位置等考慮不多。很多老舊小區的水管以鑄鐵管道為主,時間一長容易生銹。管道被銹蝕后會部分脫落,導致入戶水變渾變色,甚至造成漏水。
事實上,像曲女士所在小區那樣管網、二次供水設施年久失修的情況不在少數。專家分析,城市供水系統比較復雜,大面積維護改造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困難。
困難之一,是管理權責分散。
王女士曾撥打北京市自來水公司客戶呼叫中心反映水銹問題,接線員表示,市民家里的自來水問題該向誰反映,取決于水費交給誰。如果是去銀行繳費,則由自來水公司負責;如果交給物業,則由物業負責。而王女士聯系小區物業時,負責人卻表示,小區居民樓樓層偏低,不存在二次供水,由市政管道直接輸送。于是,她又咨詢了市政部門,對方表示只負責公共管網的檢測維修,小區內部管網歸產權單位、物業服務公司或住建部門管理。“問了一圈,我也沒明白小區水管維護到底歸誰管。”王女士困惑地說。
專家指出,目前北京市自來水系統屬于非統管,即供水前、中、后分屬自來水集團、市政、物業、住建等不同部門管理,由于管網維護改造可能涉及多個供水系統,需要統籌協調,操作起來難度較大。
困難之二,是成本過高。
同時,不少市民提到,“老舊小區管網維護困難,是不是因為錢的問題?咱們平時交的水費里不是包含管網維護費用了嗎?”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薛濤表示,現行自來水價格無法覆蓋“全成本”。“雖然居民可能感覺水費不便宜,但實際上現行水價普遍還不到全成本水價的50%。”薛濤說,“老舊小區由于建成時間久,所用材料舊,管網翻新成本將遠遠超出水價支撐能力。”
穩妥推進水價改革,消除二次供水設施管理真空,改善入戶水質
“公眾普遍認為自來水是政府提供的基礎性公共產品,產品的公益性阻礙了水價的正常提升。實際上,自來水是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漲價速度慢的因子之一。”薛濤建議,為改善老舊小區入戶水質,一方面,可以在權責分明的基礎上實現統籌管理,加大協調力度,避免互相推諉。另一方面,可以穩妥推進適度的水價改革,并引進社會資本參與,以激發市場活力。
大部分市民表示,只要能喝上放心水,可以接受自來水適度漲價。
“有了價格改革這個基礎條件,資本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薛濤說,還可以在一定領域內試點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在不同城市、區域間實行差別水價和差異化供水,建立良性競爭格局,先進帶動落后。
薛濤同時強調,PPP不是鑰匙,城市供水是統網統調,一旦發生管道爆裂等問題,比起政府部門,企業在這方面明顯缺乏經驗和協調、統籌能力。“城市供水有較強的公益性,即便逐步開放市場,也應弱化融資功能,嚴格考核相關企業資質,保證自來水供應的安全性。”薛濤認為。
雖然供水系統全面推行PPP為時尚早,也不盡現實,但有部分老舊小區通過將小區管網和二次供水設施維護管理服務外包,讓自來水安全流過了“后一公里”。業內專家認為,這種做法值得推廣。但實際操作中,存在的困難還不少。
以二次供水設施為例。雖然《物權法》界定二次供水設施的產權為全體業主共有,業主應承擔維護職責;《二次供水設施衛生規范》規定,二次供水設施每年應進行一次全面的清洗、消毒。但隨著國有企業改制、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推進,一批由企事業單位管理的老舊居民小區無人管理或由業主自發管理,二次供水設施衛生狀況堪憂。
針對這些老舊小區存在的二次供水設施管理真空,一些城市采取政府出資改造,或者按照政府、居民用戶、供水企業各出一點的原則籌集改造資金,改造后移交供水企業,通過收取二次供水服務費的方式進行日常維護管理,較好地改善了水質。
(原文標題:已有自來水,為何買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