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發改委、住建部日前聯合印發《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規劃》明確,到2030年,長三角城市群配置資源的樞紐作用更加凸顯,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全面建成品質的城市群。
——集約緊湊、疏密有致的空間格局基本形成。空間開發管制和環境分區控制制度全面建立,建設用地蔓延趨勢得到有效遏制,開發強度得到有效控制,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的區域面積占比穩定在15%以上,基本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總體格局。
——高附加值現代產業體系和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全面形成。服務經濟為主導、智能制造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更加健全,優勢制造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
——保障有力的支撐體系和生態格局全面建立。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的基礎設施體系全面建成,省際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水平顯著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區域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治理,一體化、多層次、功能復合的區域生態網絡基本形14成,江河湖海、丘陵山地等多元化生態要素得到有效保護。
優美環境是城市群發展的根本
眾多業內人士認為,《規劃》內涵豐富。誠如規劃提到,以生態保護提供發展新支撐。“長三角城市群是長江經濟帶的,之前中央已提出,長江經濟帶建設要共抓大保護,不搞不開發,城市群規劃必然與這個理念銜接。從長三角內部來看,環太湖的生態環境保護也一直是重中之重,規劃很好地呼應了這一點。”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秘書長張學良說。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看來,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大城市功能完善等是一個發達城市群所必須要具備的基本要素。“《規劃》中提到的‘要以生態保護提供發展新支撐’這一說法,對于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來說可謂切中要害。放眼發達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的那些城市群,優美的生態環境都是其發展必不可少的保障和重要表征。”陳耀說。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黃錦樓則認為,以生態保護提供發展新支撐,這就要求長三角城市群要建立以人為本的生態保護支撐體系。他解釋說,“長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大概在6000萬—8000萬,如此龐大的人口基礎應該成為長三角城市群發展的支撐,因為有人才有城,才有市場和產業。對于長三角地區而言,產能過剩問題也比較突出,因此把以人為本當做生態保護的前提,這就要求在這一區域發展生態產業,由原來的產品型經濟轉變成為服務型經濟。”
大投入帶來大改善
眾所周知,長三角,我國經濟為發達的地區之一,百年工業發展欠下的環境債,要在這代人手中開始還。生態修復工程需要大投入,為了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在2000年至今的15年里,上海滾動實施了5輪“環保三年行動計劃”,累計安排項目1183項,投入資金約3200億元。上,將環保投入占同年生產總值的比重作為衡量環境保護的重要指標,業內專家一直呼吁將我國環保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至3%,而上海的這一比重始終保持在3%左右。
舍得投入大筆真金白銀的不只是上海。2007年太湖暴發大面積水危機,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從這年起,江蘇省每年安排資金20億元用于太湖治理。截至2013年底,江蘇實施方案中要求到2020年完成的總投資1083.1億元、1602個項目,已完成投資1060億元、1450個項目。
為了實現“不向太湖排一滴污水”的目標,浙江湖州也實施了總投資近100億元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對245公里的垃圾河、259公里的黑臭河進行集中整治:包括累計投入20多億元,清除太湖水面養殖圍網,關閉涉污企業,實現了工業污染零排放;投入近6億元,拆除24條水上餐飲船,每年減少直排太湖污水10余萬噸等。昔日“到了湖州不見湖”的尷尬成為了歷史,湖州也由此成功創建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全國地級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2011年,安徽合肥全面啟動環巢湖生態示范區建設,拉開環巢湖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大幕。工程投資超千億元,分3期實施,項目規格之高、數量之多、影響之廣,。2014年,巢湖流域獲批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經過持續投入和治理,全流域在生態濕地修復保護、農業結構調整與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已初顯成效,巢湖水質逐步好轉。
天然氣、核電將成長三角能源重點工程
與此同時,天然氣、核電等能源項目將成為長三角地區未來的重點能源工程。
《規劃》要求,長三角城市群需要“提高能源保障水平”,這具體通過“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和布局”、“推進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加快能源利用方式變革”等三個方面來實現。《規劃》顯示,在能源生產項目方面,推進舟山、上海(擴建、二期)、寧波(二期)等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項目。在蘇北沿海、浙江沿海等地區布局核電,推進三門核電二期、三期和象山核電一期項目建設。
在蘇北沿海地區、上海的淺近海、浙江陸上及淺近海布局風電;在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布局屋頂光伏發電,建設安吉長龍、寧海、縉云、績溪、寧國等抽水蓄能電站煉油。
此外,建設中石油中俄東線江蘇段(含過江通道、中石化青寧線及濱海LNG外輸管線);在蕪湖開展內河LNG接收站試點工作;加快建設寧波—臺州—溫州和金華—麗水—溫州天然氣管網,推進如東—海門—崇明過江、冀寧聯絡線徐州—皖北、金湖—天長等天然氣管道項目建設,加快浙滬、蘇滬、浙蘇、浙皖、浙閩、浙贛天然氣聯絡線建設,謀劃建設豫皖、蘇皖天然氣聯絡線;加快形成并完善環太湖天然氣管網,完善蘇中、蘇北天然氣管網,安徽“三縱四橫一環”省級主干管網,推進金壇大型天然氣儲氣庫建設,擴建上海5號溝應急事故站等。
另據公開資料,作為中國經濟具活力、開放程度高、創新能力強、吸納外來人口多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城市群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本文綜合中國新聞網、中國環境報、中國經濟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