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投資增速繼續下滑。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1—5月,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名義增長3.9%,增速比1—4月份回落1.3個百分點。同時,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比重為62.0%,比去年同期降低3.4個百分點。
民間投資增速與占比“雙降”,引起了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今年5月,國務院派出9個促進民間投資專項督查組,隨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又組織了6個督查組,督查范圍涵蓋30個省、區、市。其中,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推進情況也是重點督查內容之一。兩年來一直高調推進的PPP模式,為何沒能成為民間投資的加速器呢?
據了解,國務院9個專項督查組在為期10天的督查期間共召開300多場座談會,實地走訪500多家民營企業,發放調查問卷1萬多份。6月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專項督查”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勇表示,“從督查的總體情況看,各地正在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但與此同時,企業也反映了不少問題。”
地方政府借機“甩包袱”
3月21日,履新僅一周左右的環保部副部長黃潤秋再次向市場喊話,表示我國將鼓勵各類資本進入環保市場。此前,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時任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接連表態,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環保領域。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地方政府“甩包袱”、環境PPP項目監管機制存空白等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成為社會資本進入環保的阻礙。環保部為引資頻繁喊話效果不佳。
近兩年,社會資本迎來了一場環保PPP盛宴。然而,看上去很美的這場大餐,在不少業內人士眼中卻并沒有那么“好吃”,因為部分地方政府存在借環保PPP項目“甩包袱”的情況,將一些收益低、難實施的項目拋給社會資本,讓它們時常要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公布的《關于環境基礎設施項目違約情況的調研》中就提到,某些地方政府時常會把一些環境公共服務類項目以PPP的形式推出,但卻不按照協議約定時間調價,讓企業無法按預期獲利,如重慶某供水公司已經運行11年,其間只漲過一次水價。
此外,對于PPP項目實施難,《調研》舉例稱,市政項目中的污水進水量及垃圾日處理量實際值都遠高于合同約定處理量,給項目增加了額外壓力,長期超負荷運作使設備受損,有些污水處理廠甚至因超過處理能力而被動出現排水不達標的現象。
“政府拿出來的項目主要有三類:純公益的、市場化的、半市場化半公益的。前兩類項目都做不了PPP,只有半市場化半公益的項目才能做PPP。如果把公益性的項目都劃歸到PPP中來,會造成很多企業不敢去做這類PPP項目。”國內水污染治理企業副總經理何愿平直言。
人為市場壁壘及融資難問題突出
根據環境商會的調研,環保行業民間投資增速下滑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行業市場壁壘難破除。目前主要存在兩種形式的人為市場壁壘:一種是地方保護主義的壁壘,如外地企業取得當地環保項目投標資格的程序繁瑣、涉及部門眾多,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相對本地企業有很大地增加。如有些地方政府要求外地企業與本地企業合作才可參與競標等。
另一種是針對企業身份的壁壘,有些地方政府出于某些因素在項目操作中出現暗示甚至命令,要求優先考慮國有企業,造成了環保項目中企業身份的壁壘。而有些中標國企并不是環保行業的專業性企業,承接項目后還要分包給專業的環保公司,增加了項目執行的程序環節,從而增加了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
其次,風險分擔機制不健全。環保行業民間投資項目以PPP項目為主,其實施過程中面臨的政策風險、法律風險遠遠超過經濟風險、項目建設風險,而雙方的風險分配爭議較大。業內人士馬輝分析,地方政府在合同談判期間傾向于將盡可能多的風險轉移給私營部門,特別是私營部門較難掌控的風險,如利率、匯率風險等。
此外,很多民營環保企業多為中小企業,但中小企業融資難、成本高。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各地陸續公布和推介的PPP項目超過4000個,總投資達到5萬億元,僅依靠企業自有資金難以為繼。“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存在初始投資大及建設周期長的特點,前期融資需求迫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及金融機構制定了較多綠色金融政策,但普遍缺乏操作性。”馬輝分析道。
如何讓民間資本動起來?
據了解,針對環保行業PPP模式支付機制不健全、中小型企業融資成本高等問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及金融機構制定了較多綠色金融政策。但有業內人士認為,政策普遍缺乏操作性。誠如金融機構按照傳統放貸流程和標準進行評審和放貸,無法滿足民營資本融資的時效性及低成本需求,急需創新金融投融資模式解決融資難成本高難題。
環境商會建議,應大力發展綠色金融。一方面,鼓勵地方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設立多種綠色發展基金,通過低息貸款、股債基結合等多種方式,撬動社會資本進入環保領域。另一方面,金融管理部門建立符合我國環境現狀的綠色信貸指導目錄和環境風險評級標準。推動綠色信貸創新,倒逼金融機構等放松貸款和風控標準與流程,降低環保企業融資成本。
目前,不少地方正在積極探索創新,不斷增強民間投資信心。在投融資機制的探索中,湖南出臺了《擴大民間資本參與公共領域建設投融資指南》,確定3批省級PPP示范項目199個,涵蓋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總投資3109億元。政府有關部門從項目前期費、建設補貼等方面給予適當支持和引導,探索創新信貸服務,利用工程供水、供熱、發電、污水垃圾處理等預期收益質押貸款。
可見,“建立制度是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一直以來倡導的舉措,其對于完善促進環保行業民間投資的相關配套政策,特別是環境第三方治理運作機制也有幫助。”馬輝介紹說,在配套政策方面,完善環境公共服務價格形成及調整政策、環保行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國家扶持資金使用方式也是關鍵。
?。ū疚木C合中國經濟導報、新華報業網、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