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7天降雨,江城武漢成了真正的“江城”。
據武漢國家基本氣象站記錄,從6月30日20時開始至7月6日10時,本輪降水已經累計降下560.5毫米,突破了武漢自有氣象記錄以來周持續性降水量大值。其降雨量,相當于40個東湖的水量。
7月5日夜間至7月6日白天,武漢郊區、武漢中心城區,遭遇連續暴雨,大水圍城——城區漬水200多處,幾乎打亂了這里的所有秩序。“我從事水務工作30多年,今天的暴雨是我見過的大的一場雨。”武漢水務局排水處相關負責人對媒體稱。
這次洪澇災害被形容為“百年一遇”。近年來,“百年一遇”頻繁見諸報端,幾乎每年都會出現,有網友調侃稱,“昨天我碰上這輩子第8次百年一遇的暴雨”。為什么百年一遇的災害,對大家而言,卻頗有家常便飯的意味?
武漢為啥還在“看海”
2013年4月,武漢市啟動了《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設施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計劃》,計劃用3年時間,總投資超過130億元,重點治理城市排水系統。2015年1月,武漢市政府又印發《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澇、治污、供水兩年決戰行動計劃》。
同年4月,武漢正式入選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然而,一場暴雨,讓武漢再次因“看海”陷入尷尬。針對武漢投資巨大建排水系統,但依然“看海”的問題,會上武漢市水務局排水處相關負責人也做出了回應。他表示,武漢歷史上就是一塊沼澤地,主要依托水路,澤水而居。因此建成以后,武漢的地勢很低,排水條件很差,“打個比方,武漢三鎮就好比三個大腳盆。其次今年的氣候條件也不好,厄爾尼諾現象很嚴重,暴雨頻發,使武漢腹背受敵,后這場雨就像壓死駱駝的后一根稻草。”
除了地理和氣候的原因,該負責人也坦承,過去武漢經濟不發達,發展中曾過多強調經濟性,這導致武漢的排水系統建設標準偏低,目前武漢的排水系統承受的標準為:24小時降雨100毫米,小時降雨34.5毫米。“只要其中一項指標超標,就會產生漬水。”
每逢大暴雨,被寄予厚望
而與海綿城市“不濕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很多城市是一場暴雨一片“海”。如何盡快結束“看海模式”?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江西、山東等10余省份召開會議或緊急發文,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有超過20個省(區、市)發布了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規劃,啟動了數千個項目。
在中央層面,海綿城市建設也在穩步推進。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5年4月,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公布了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今年4月,三部委又公布了第二批14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據了解,批試點以二、三線城市為主;第二批試點加入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對這些試點城市,中央財政將連續三年給予專項資金補助,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
事實上,除了中央確定的30個試點城市外,各省份也劃定了省級試點城市,試點申報競爭相當激烈。“由于過去的城市規劃不成熟,導致許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遇到暴雨等天氣,容易出現內澇現象。”北京建筑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院長李俊奇說,“現在進行的海綿城市建設在某種意義上是在還歷史的‘舊賬’。”
130億治理的“驗收戰”
這不,五年前,武漢大學毗鄰的東湖排水不暢,武大學子戲謔邀請民眾到武大去看海。雖是一句自嘲的玩笑話,卻成為武漢水務部門不能承受之重。在隨后席卷全市的“治庸問責”風暴中,武漢市水務局首當其沖,多名干部被行政警告乃至撤職。
隨即武漢市政府就喊出口號,計劃用三年時間,投資130余億元,改善“中心城區”的排水能力,令其“基本”不受漬水影響。有關部門隨之還將這項計劃書公之于眾。這項工作重點是提升排水泵站的抽水能力,并擴建400公里排水管網及整治疏通溝渠。在此基礎上,終將中心城區此前應對100毫米/24小時的入門級大暴雨的排水量,提升為能夠應對200毫米/24小時的中型大暴雨。
三年之后的此輪降雨,正是對130億治理計劃的驗收。根據武漢市水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1日16時,全市只有民族大道涵洞等6處漬水。隨后幾天也一直穩定在10個漬水點上下。而在2011年“6·18”期間,武漢漬水點多達88處。可以肯定,在此輪降雨的前期,武漢市主城區的排水表現可圈可點。
至于為何沒能按時完成計劃,武漢市水務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是由于征地、建設等原因導致部分重要排水項目建設滯后,預計到2018年底,能完成剩余的大部分重點項目。光谷與洪山正是排水項目尚未惠及的地方。廣州排水專家李天兵解釋,強降雨后的內澇在很多城市新區開發過程中都會出現,“主要原因就是排水系統不完善”。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
(參考資料:人民日報、財經日報、京華時報、南方日報、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