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我國汽車市場勢頭良好。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汽車產銷分別達1289.22萬輛和1282.9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6.47%和8.14%。這與去年上半年汽車市場增幅斷崖式下滑形成鮮明對比。
汽車市場的增長得益于新能源汽車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購置稅優惠政策持續刺激以及二手車限遷逐步放開等因素。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陳士華指出,“上半年汽車整體增速高于年初6%的增長預期,預計下半年仍會維持提升態勢。”這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數據尤其令市場振奮。2016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162%,達到17萬輛。其中包括純電動車13.4萬輛,混合動力車3.6萬輛,中國由此成為世界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排名第二的美國銷量僅為6.4萬輛。
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增長,主要受一線城市限行、限購及補貼等政策推動。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中國近四分之三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來自于限行、限購城市。不過也要看到,汽車業整體增長下仍存隱憂。按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此前的預計,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產銷將達到70萬輛,但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的產銷僅為17.7萬輛和17萬輛,完成量還不足目標銷量的三成,并且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風險和低水平擴張已顯現。
行業現狀亂象叢生
用一句話概括當前的新能源汽車行業現狀,可以用散、亂、差來形容。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電動汽車分會理事長陳全世在近日舉行的“2016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峰論壇”上表示,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一些掌握先進技術、競爭力較強的新能源汽車整車、關鍵零部件等制造企業,但盲目發展問題也比較突出。一些地方和企業不具備產業基礎,缺乏關鍵技術和產品研發能力,但熱衷新建新能源汽車項目和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加劇了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的風險。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產業之所以出此亂象,主要由于政策層面缺乏統一的設計和執行。
根據國家對新能源汽車整車的補貼政策標準,續航能力在150公里以下的,一次性給予人民幣2.5萬元/輛的補貼,續航能力在150-250公里之間的補貼45000元/輛,續航能力在250公里以上的補貼55000元/輛。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針對該行業進行地方性補貼,補貼比例從1:1到1:1.6甚至更高。與之相伴的是,國家對于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并沒有明確的行業準入標準,這就造成了一些本不具備汽車生產資格企業一哄而上,憑借新能源這一尚方寶劍,拼攢制造新能源汽車。
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全國大概有低速電動汽車制造商超過100家。這些企業普遍存在沒有汽車制造資質、產品不符合汽車標準、電池環保不達標以及此類車型駕駛人員沒有機動車駕駛證等頑疾。這也成為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騙補黑洞大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騙補”“謀補”現象從年初到現在,也一直成為擾亂新能源汽車政策紅利的影子破壞者。
根據相關部門7月披露的“關于新能源汽車騙補、謀補行為的督查報告”顯示,從車輛生產開始,一些車輛沒有達到推廣標準,甚至還未生產,就通過不法渠道獲得牌照,騙取補貼。
在銷售方面,有些車輛沒有出售給終端用戶,而銷售給車輛運營企業;有的使用劣質電池等零件,在沒有達到補貼標準的情況下,謀取補貼。有的就算是銷售給終端用戶,車輛也因各種原因閑置,沒有達到政府推廣新能源車的節能減排目的,反而消耗了大量財政資金。這種現象來源于生產企業,所產生的問題還不僅只是資金被非法“詐取”,更造成了人身安全的威脅。
據某新能源汽車廠商負責人透露,同行中,有些企業采購劣質電池,零件組裝成電動客車、商務車,只要能使用,就可輕松申領到補貼,而虛報續航里程則更為普遍。他們送檢的車輛,往往被調包。這樣的電動車,大企業是不會做的,大客戶也不會買的,造成了車輛閑置,而一些客戶購買之后,一段時間之內就會出現續航不足,就得去更換電池。更糟糕的是,一些劣質電池自燃,給乘客、司機的生命構成威脅。
此外,地方保護主義,一定程度上給新興新能源汽車廠商規范運營“設置障礙”。一些地方要求新能源汽車廠商,必須采購本地零部件,在當地設置公司征稅等強制措施,這些雖然難以撼動北汽、比亞迪等大廠商的采購、服務流程,但是卻對一些中小企業構成障礙。
產業后端漸成投資熱點
事實上,隨著政策層面收緊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準入門檻,未來該行業的投資難度越來越大。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投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風險也將逐步減小。而無論政策如何調整,新能源汽車短期內不會產生顛覆性技術革新。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將主要由電動汽車主導,2020年要實現年銷售20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規劃已經讓發展趨勢越發清晰,整體產業生態將開始逐步完善。
以充電樁建設為例。根據“十三五”期間充電基礎設施發展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將建成集中式充換電站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480萬個;充電樁市場規模超過千億元。分析人士指出,隨著產業政策不斷出臺和新能源汽車放量增長,充電設施行業將隨之快速發展。
事實上,有關充電樁的利好一直不斷。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和推廣以電動汽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加快建設城市停車場和充電設施。”在政策趨于明朗、營業模式成熟、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提高的背景下,充電樁建設將進一步提速。短期來看,充電設施補貼出臺疊加國網充電設施招標,令二級市場中充電樁概念的吸引力大幅提升,充電設施企業正在步入政策和業績蜜月期。
如果說去年充電樁的炒作還停留在概念期的話,2016年以來,已開始進入業績增長兌現期。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充電設施建設遠落后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充電缺口很大迫切需要加快充電設施建設速度。與新能源汽車配套的充電設施“十三五”期間潛在市場容量達千億元,且充電設施在初期有望迎來翻倍以上的增長。2015年底充電頂層設計出臺,2016年國標落地,國家和地方獎勵與補貼機制日趨完善,充電設施放量值得期待,二季度是加速建設的起點。
業內普遍預測,掌握電力電子變化核心技術并理解需求的企業仍然有望保持競爭力,同時,充電設備中的小開關、直流電器等核心器件門檻比較高,供給也比較集中,亦有望受益。
(參考資料:經濟日報、經濟參考報、長江商報、中國企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