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中央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至今已半年有余。
隨著“供給側改革”在經濟領域掀起一股新的潮流,追求效率,準確判斷需求將是包括環保產業在內所有行業的努力方向。現有的高污染存量需要更加專業化、精細化的環境服務,而環保產業的進入門檻,行業內的生存線也將大大提升。
事實上,在資本驅動下,中國許多行業中已經出現了大量打破現行商業邏輯的行為。許多行業處于搶占市場窗口期的爭奪戰之中,越來越多的外來者全靠投融資驅動發展,而真正通過具體項目或產品盈利發展的企業并不多。所幸,資本規模也并非決定性因素。資本對環保領域過高的預期帶來的虛火,對行業發展并不健康。不過,更多資本的進入對于環保領域的市場化進程而言,也有其積極一面。
也就是,環保領域初草莽一片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依靠壁壘保護的企業退場只是時間問題,行業生態將要出現更為急劇的變化。機遇已經來臨,環境產業在“十三五”期間又將迎來什么樣的新生格局?
環保如何促供給側改革
加快清理整頓違法違規建設項目、取締“十小”等污染嚴重企業、加速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優化新增產能布局和結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環境保護該發揮什么作用?怎么發力?在此前發布的《關于積極發揮環境保護作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中,環保部曾給出明確答案。
在年初召開的2016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環保部長陳吉寧表示,2016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點,主要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生態環境保護必須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調整供給結構,提供更多生態產品。同時,要利用好結構性改革契機,乘勢而為,加大力度,嚴格環保執法監管,強化污染減排和達標排放,以此來安排、落實和推動環保工作。
根據《指導意見》,環保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在四個方面、18個層面集中發力。在“強化環境硬約束,推動去除落后和過剩產能”方面,環保部表示,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環保部門應積極促進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突出抓好鋼鐵、煤炭行業環境保護綜合整治。
在對造紙、制革、印染、染料、煉焦、煉硫、煉砷、煉油、電鍍、農藥等10個行業全面排查的基礎上,對于裝備水平低、環保設施差、污染嚴重的小型工業企業,要依據國家有關法規、政策和當地環境質量狀況,確定“十小”企業名單并全部予以取締。對于其他行業污染嚴重、達標無望的小企業,也要依法實施取締。
走進真供給時代
而在落后產能淘汰之際,隨之而來的新動能亦將對環保產業產生實質影響。眾所周知,環境產業有兩條供給線,一條是傳統的供給線,也叫大眾的供給線,追求質量、性價比、競爭、成本控制等,目前此條供給線存在供大于求、市場錯配等問題;另一條是新供給線,所謂新供給,即小眾的、細分的,基于客戶痛點的供給,這正是環境產業目前所急需建立的新供給線。
業內人士認為,“十三五”期間,環境產業很大的一個藍海市場將產生在新供給的細分領域。初步判斷,將釋放出約1萬億的創新市場空間,若按20億進行市場切割,將會有500個細分領域。尋找500個細分領域是有方法可循的,可稱之為三維法,一是服務領域細分,二是用戶痛點,三是服務或產品的供給方式。業內人士認為,對于環保企業而言,首先是要通過創新找到新需求市場,其次要通過資本戰略拉開與競爭者的差距。
用創新尋找藍海。創新分為四個類型: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流程創新和價值創新,價值創新也特指商業模式創新,也是創新的別。時空高速轉變的時代,技術創新已來不及,模式創新成為環保企業迅速發現市場的重要工具。商業模式是一種以企業價值為核心的相對穩定的交易結構,變革會給企業的商業模式重構帶來機會。
用資本決勝未來。大資本時代的來臨正影響產業一系列的競爭。一方面,產業正從項目投資時代進入資產重置時代。另一方面,由市場主導的資本市場也在發生變局,注冊制的展開、股權投資市場催生的并購浪潮,以及產業基金帶動險資、社保等低成本資金的大體量進入,都可能會推動環境產業格局的重構。
產業鏈轉向技術驅動
與傳統行業不同的是,環保產業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政策拉動型和法規標準倒逼型產業。對此,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司長何炳光明確指出,任何產業都離不開市場,而環保產業的特殊性,導致它的市場規模是受國家節能目標、環保目標決定,并通過法規和標準發揮作用。
近年來環保產業也形成了發展規律和一定的市場規模,并購整合不斷規范市場,聚攏了先進技術。據公開資料,2015年約有130多家企業參與了并購,通過縱向整合,形成了一批在技術集成、工程建設、設備運營、投融資能力等方面擁有綜合實力的環保集團。“未來5年,中國環保產業應使環境產業鏈持續延伸。”何炳光表示,這其中包括垃圾從末端焚燒到循環利用和前端減量,以及加快推進第三方治理、PPP模式環保服務的不斷完善。
何炳光斷定,未來的環保產品技術,會是市場需求倒逼革新,從而促進個性化服務的普及。相同的觀點來自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作為深耕環保產業的業界資深人士,趙笠鈞指出,無論是進口還是自主研發,中國環保產品、服務核心技術的提升,使得環保項目的價值日益凸顯。工業生產企業在綠色制造投入方面,從“草根級”的“有就行”,轉向專業化的“行得通”。的確,如今的環保設備、服務產品,對于工業企業而言,不僅看重其性價比,更注重其性能比,工業制造從高能消耗轉型智能制造的政策要求,倒逼了環保市場的成熟發展。
歷史機遇與挑戰并存,在國家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污染源的不斷減少推動環保服務不斷創新,一些傳統制造業已經從流水線生產,轉型到擁有一定“個性化定制”的柔性生產模式。由此,只要勇于創新,這個時代對于環保企業而言即是好的時代。
以上就是今天的環保視野,感謝您的閱讀。東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資訊我們明天再會。
(參考資料:世界環境、財經日報、中國企業報、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