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民間投資158797億元,同比增長2.8%,增速比1—5月回落了1.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增速降低了8.6個百分點。
民間投資更在意市場前景,更在乎投資效益,也更關心投資效益的可持續性。因而,民間資本的規模及其投向雖難以被計劃和把握,卻大部是有效投資和持續增長的健康主體。過去幾十年里,凡是民間投資增速上升期間,正是中國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上升,市場結構趨向合理的時候。因此,民間資本流動性下降,民間投資增速下降,也必定在今后一個時期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整體質量。
面對我國宏觀經濟下行的壓力,保持一定的投資增長速度,仍然是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措施之一,投資增速下降過快,不利于經濟穩定增長。此外,在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結構中,民間投資占比已經超過了60%以上,民間投資增長的回落,就會帶動整個投資增長下降,進而影響經濟增長。民間投資增長的回落,說明民間資本對未來經濟發展仍然在觀望等待。
“國進民退”頑疾之痛
壞的情況,誰都不想讓它發生。和7年前一樣,中央和地方再一次祭出“信貸加政府推動基建投資”的組合拳,中國經濟一季度“開門紅”,上半年GDP增速6.7%,高于年初設定的目標。政府本打算借此帶動民間投資,但卻事與愿違,本輪經濟復蘇小周期背后相關的流動性和政策支持是普通民企所難以企及的,民企依然需要面對融資難融資貴以及部分行業準入門檻過高等一系列困難。
重慶一位環保企業負責人就曾坦言,現在民間投資面臨大的困惑是缺乏公平待遇,屢遭“白眼”頻“碰壁”,影響了投資動力。而這一切都還是發生在兩個“36條”之后。民企準入的行業主要集中在空間狹小的第三產業,而市場準入限制導致民間資本可涉足的領域受限,尤其是難以進入擁有較高回報率的金融、醫療、養老等第三產業。民間投資占比大的第二產業還是由國企主導。
盡管扶持民企的文件已經出了新舊兩個“36條”,但在現實中卻遇到落實難,政策的不公平不透明極大地挫傷了民間資本的投資意愿。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上半年央企聯手上市公司豪擲千金拿下逾八成“地王”,民企卻頻頻被逼退。大量國企淪為僵尸企業、大而不死,地方政府卻為它們站臺信用背書,民企被歧視被迫退出,劣幣驅逐良幣逆向淘汰。
民間投資下降、國有投資上升,業界資深人士任澤平說這本質上是新一輪“國進民退”。數據為證:在民間投資增速一路下滑的同時,國有及國有控股性質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卻從去年底的10.9%飆升至今年上半年的23.5%。
“投什么都掙錢已成過去”
進入2016年后,民間投資增速由2015年增長10.1%下降到1—6月份的僅增長2.8%。與民間投資增速下滑相對應的是,國有控股投資增速從去年全年的10.9%大幅拉升至今年1—6月份的23.5%,與民間投資增速下滑形成巨大反差。
“率下降、市場預期趨弱,是導致民間投資下滑的主導因素。”國家發改委宏觀院投資研究所戰略研究室主任羅松山說。事實上,目前民企發展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在過去一直存在,現在民企投融資環境與十年、二十年前相比要寬松和公平得多。“過去,民間投資高速增長,關鍵是那時市場需求旺、投資機會多,投什么都能掙錢,但這種時代現已成過去時。”羅松山說。
一方面,民間資本所集中的競爭性領域出現嚴重過度投資和低質產能過剩,大量低效產能和僵尸企業的存在對民間投資形成擠出效應,實體經濟率已變薄,民間資本投資意愿下降。另一方面,銀行業過度抽貸、壓貸,加劇民間投資增速下滑。“民企融資難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大量社會資金流入國企和政府平臺,刺激投資的專項建設基金也因需政府回購擔保而很少由民企獲得,融資難制約民間投資能力。”羅松山指出。
據公開資料,在本輪經濟下行期間,一些銀行尤其是股份制銀行對民企出現的暫時性困難,不是采取“先貸后還”、在風險防控基礎上進行合理的金融支持,而是過度抽貸、只收不貸,或跟風式抽貸、壓貸,使一些產品有市場需求但現金流不太充足的企業雪上加霜,加劇民企資金“失血”。
三招提振民間投資
事實上,投資是有靈魂的,“沒有靈魂的投資必然沒有未來。”投資的靈魂就是穩健。而所謂穩健,是指投資主體能夠利用自身的投資收益、自有資金、資本金化解投資風險。換言之,即投資主體本身具有“造血還債”的機能,而不是僅僅指望擴大投資增量稀釋短期風險,換句話說,不是簡單地依靠“輸血”茍延殘喘。
因此,如何提振民間投資,業內普遍認為,需解決好下述三大難題:
首先,是地方政府、國企的“去保護”。也就是說,要打破中央財政對地方政府、國企債務的隱性背書。地方政府、國企憑借內生機制主動承擔債務風險,有利于用市場化手段化解風險,約束低效投資,發現投資價值,因此也應讓民企與其共同享有平等的發展空間。例如,目前,在融資的準入條件及利率上,地方政府、國企具有天然的優勢,僅貸款利率這一項,民企平均水平要比地方政府、國企高一倍以上。
其次,民企借貸中的“去失信”。即通過全面依法治國,建立社會誠信體系,保護依法合規民企的正當權益,扭轉誠信企業吃虧、失信企業受益的“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風氣,把逃廢債務的苗頭消除在萌芽狀態。在筆者看來,對失信民企的懲罰就是對誠信民企的大保護。
后,則是政府管理的“去低效”。要高度關心民企投資問題,著力解決事關民企投資利益的突出問題,真心誠意為民企辦實事,竭盡全力為民企解難事,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針對民企強烈的呼聲和愿望,有的放矢地找準切入點,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確保見到實效。具體內容主要包括:放寬民間投資的市場準入條件,降低民間投資準入成本;加強和改善政府管理服務,解決不作為、亂作為問題;營造公平競爭的投資環境,消除投資上的所有制壁壘、限制或歧視。
【綠色加油站】環保PPP獲青睞
與其他領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運用PPP模式參與運營的行業中,環保領域的潛力被市場看好。專家認為,由于環保產業具備一定的準公共產品屬性,PPP模式在這個領域的推廣將有利于整個產業的發展。
財政部PPP中心發布的第三期季報正好佐證了這個觀點。在105個已經落地的示范項目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領域有9個項目,占比9%。綜合公開數據來看,市場估算目前環保PPP項目規模超萬億。“因為環保企業PPP項目現金流非常穩定,政府違約風險較小,再加上其對整體運營以及專業技術要求比較高,所以優勢很明顯。”國信招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PPP研究中心副主任童再軍如是指出。
事實上,一些公司已在布局環保PPP項目。生態環保PPP東方園林自2015年至今累計在手PPP訂單超過400億;東江環保中標泉州PPP項目,聚焦危廢處置主業;葛洲壩進軍環保領域后,借助央企背景,也有望快速拓展環保類PPP業務。童再軍認為,在政策的推動下,環保PPP未來盈利空間非常大,許多企業都意識到這是一次投資機遇。
公開資料也顯示,2016年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計劃將投入https://img56.hbzhan.com/3/20171017/636438568603607408561.jpg億元,水污染治理專項資金將達到140億元。我國土壤污染治理難度更大,所需投資也更多。“持續增長的環保投入預計將拉動更多PPP項目實施。”業內人士說。
(參考資料:光明日報、華夏時報、中國經濟網、上海證券報、中國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