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碼刺激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落地提速。
從財政部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新季報來看,落地率正在好轉。截至2016年6月30日,已進入執行階段的項目數量達到619個,投資額突破1萬億元。其中,第二季度新增250個落地項目,投資額增加近0.5億元,項目總量持續增加,落地項目投資額可觀。從落地率上看,季度為21.7%,第二季度為23.8%,呈現穩步提升的態勢。
與總體項目落地率相比,示范項目的落地情況更勝一籌。從已進入執行階段的示范項目來看,二季度比一季度末新增32個,增長43.8%,增速大幅提高。從落地率上看,遠高于總體項目落地率,示范效應逐步顯現。目前,105個落地示范項目落地周期平均為13.5個月。
而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新一輪的PPP盛宴才拉開序幕,尚在預熱,大量的項目徘徊在識別階段,只是作為PPP備選項目,能否成為真正的PPP項目尚未可知。但是通過項目識別后,準備和采購進程相對,進展加快,未來PPP項目落地潮可期。
推進環保項目PPP模式
在運用PPP模式參與運營的行業中,環保領域的潛力被市場看好。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環保屬性PPP項目對企業吸引力正在增加,伴隨著“水十條”、“大氣十條”及“土十條”等治理條例的陸續出臺,社會與經濟效益結合效果較好的環保類PPP項目數量還將繼續上升。
2016年4月,環保部發布了《關于積極發揮環境保護作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將積極推進PPP模式。國家將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建立環境保護PPP中央項目儲備庫,并向社會推介項目。中央財政專項資金、國家專項建設基金、開發性金融資金、中央撥付的各類環保資金等將優先支持環境保護PPP項目的實施。
據公開數據,截至2016年3月末,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入庫項目7721個,總投資8.8萬億元。其中,環保相關的PPP項目在整體庫中占有較大比重,生態環保相關PPP項目投資額超過1萬億,與環保上市公司相關的污水處理廠建設、垃圾處理廠建設、管網建設、海綿城市、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等PPP項目數量眾多。2015年開始,環保上市公司的PPP訂單數量及訂單規模明顯增加,我國環保PPP時代已經到來。
“在地方債務問題凸顯,地方財政緊張的大背景下,PPP模式開始大力推廣,引入社會資本進入環保投資領域,是激活環保投資進而拉動GDP增長的重要手段”。證券分析師朱純陽分析說。
回報機制仍待健全
“目前環保產業迎來高速發展期,PPP模式得到大規模應用,但在實踐過程中,環保PPP項目面臨的困境已十分突出。”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在撰文中如是說。
根據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對環保領域促進民間投資第三方評估的專題調研結果顯示,目前,企業普遍反映的一項重要問題就是,項目融資難已成為制約環保PPP落地的主要障礙。除此之外,環保PPP項目與相當一批PPP項目類似,也受著回報機制不健全的困擾。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公共財政與投資研究部副主任逯元堂進一步分析稱,“我們在實施PPP模式時發現,在付費機制方面,除了污水處理項目運行有較為完善的使用者支付體系;垃圾處置項目上實行政府補貼外,其他的項目收費機制都很不完善,而這也使得環保PPP落地實施難度相比其他領域要高得多”。
逯元堂舉例稱,誠如在飲用水源地保護項目上,我國更多的還是靠政府補貼,沒有很好地引入民間資本,使得項目難以維持,而且水環保項目又很復雜,無論是保護、治理,每一類項目差異性很大,同樣是污水處理,其中有不同的技術路線、處理工藝,其對應的是不同的投資成本、技術效果及項目回報。
對于環保PPP回報機制完善方向,逯元堂提出,項目可以實行捆綁制度,比如可以推出上下游、廠網一體、供排水一體等組合,而且在城市開發的過程中,也可以采取區域項目打包集中整治,通過規模化來降低環保企業、市場主體的施工成本。另外,還可以嘗試資源組合開發模式,例如河道治理,可以和旅游資源項目結合起來,通過有收益的項目,彌補公益性質的環保項目。
部分細分領域已現過度競爭
據環保部規劃院測算,預計“十三五”期間環保投入將增加到每年2萬億元左右,社會環保總投資有望超過17萬億元。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吸引的不僅僅是環保領域內的企業加快產業部署,一些行業外的企業也開始紛紛涉足環保領域。
公開資料顯示,包括葛洲壩集團、中國石化、中信集團、中國中車、中國中鐵等大型國有企業都已紛紛布局環保市場。以葛洲壩集團為例,2016年6月,葛洲壩與四川省環保廳簽訂協議,按照第三方治理模式,葛洲壩將在5年合作期內投資不低于500億元,對四川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開展污染治理。
除了大型的央企、國企外,其他領域的企業對于環保市場未來發展同樣充滿了信心和期待。
2016年4月,聯塑集團并購廣州市環境保護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80%的股份。同樣被稱為“野蠻人”的東方園林,自2015年至今累計在手PPP訂單超過500億元,儼然成為生態環保PPP。僅今年上半年,其累計中標金額就接近200億元,中標項目中絕大多數是PPP項目。
與此同時,桑德集團、博天環境、萬邦達等環保領域的領頭羊在環保PPP項目上同樣不甘示弱,在去年超億元的一百多個環保PPP項目中,這些企業拿到的項目數量都比較靠前。在接受采訪時,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環保PPP項目是環保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依托,在激烈爭奪PPP項目的過程中,低價中標、惡性競爭的問題也開始凸顯。
博天環境集團投資總監宋本帥曾明確指出,這個行業的部分細分領域現在已經面臨一個過度競爭的紅海,產生了低價中標的現象,而低價競爭帶來的后續問題終都會由政府,由老百姓來買單。
(參考資料:經濟參考報、每日經濟新聞、上海證券報、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