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6億黑臭水整治PPP項目 7家“野蠻人”進候選
8月9日,湖南省益陽市中心城區黑臭水體整治工程PPP項目資格預審結果揭曉,終,中建三局集團等7家“野蠻人”入圍候選名單。
項目位于益陽市區,包括黑臭水體整治、城區雨污分流以及直排口改造工程。其中,管道改造長度為144.63km,渠道治理長度為17.44km,馬良湖治理面積為4.0公頃。工程估算總投資為161697.61萬元,其中,部分建安工程費用合計124373.52萬元,第二部分其他工程費用21060.87萬元(含土地使用費11092.00萬元),第三部分預備費為7271.72萬元,第四部分建設期利息為8991.50萬元。
項目采用PPP模式運作。經益陽市政府授權,由市住建局作為項目實施機構和采購人。由中標人與代表政府出資的益陽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合資組建項目公司。中標人持有項目公司90%股權,城投公司持有項目公司10%股權。特許經營合作期限為19年,建設期暫定3年,運營期16年。
其中,申請人資格條件要求2015年企業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30億元,需提供金融機構為本項目出具的總額不低于人民幣15億元的融資意向書。終,中建三局集團等7家企業入圍候選名單,具體如下:
對此,E20環境平臺合伙人、中國水網副主編谷林表示,從7家企業名單或許可看出當前環境治理PPP市場發展的端倪。這些企業皆為國企,原本并非環境產業從業者,在國家產業轉型和環保大熱的背景下,憑借自身強大的資金和資源強勢殺入,成為跨界“野蠻人”。而PPP領域,恰巧成為他們大施拳腳的舞臺。而地方因為風險考慮,也更愿意和國有企業合作。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認為,在環境治理PPP領域,正上演“國退民進”。葛洲壩集團、中國石化、中信集團、中國中車、中國中鐵等大型國有企業都已紛紛跨界布局環保市場和PPP領域。
據《每日經濟新聞》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環保領域的過億元訂單已超三十件,且以PPP項目為主,絕大多數項目投資金額超過5億元。而其中“水環境項目”似乎正在成為新的必爭之地。在中國水網統計的近10個水環境項目中,少的投資額為5.5億,中電建中標的深圳市茅洲河(寶安片區)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投資金額達123億元,通州水環境治理系列項目投資總額合計約280億元。
谷林介紹,這樣的現實,讓“財大氣粗”成為壓倒性優勢,環保品牌和技術能力反而成為招標方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一些具有良好品牌和技術優勢的環保企業民營企業不得不走“傍大款”路線——與央企、國企組建聯合體參與競標,或以戰略合作的方式,成為某一環節的合作商,或讓央企、國企參股,投懷送抱。
在入圍的7家企業中,葛洲壩通過并購凱丹水務等,擁有了自己的水處理行業基礎;中建三局也通過稻香湖水廠等項目,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業績;其他入圍公司則基本都是工程建設單位,如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主要作為城市綜合運營商,尚沒有公開的水治理從業經驗。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曾經撰文強調,環境產業發展,跨界、整合將成為主流。在未來的產業競爭格局中,不可避免要與資本為伍。環保產業正開啟航母戰斗集群模式,大企業通過控股、參股、聯盟/戰略合作三種主要方式,聯合專業化的中小環保企業建立航母戰斗族群,共同面對環境產業的需求方。
傅濤預測了產業未來的開始,而谷林擔心,如果其中的大企業都替換為類似財大氣粗的跨界國企,它們是否會愿意和那眾多的民營環保企業,或技術創新型企業持久地互惠合作?而后者,是否也樂于一直享受配角的“幸福”?這樣的“資本包打天下,環保專業品牌企業缺失的結果,是否可以實現越來越嚴的效果治理目標?讓大家一致看好的環保產業未來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