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監管真空地帶 危廢處理不可觀望等待
近日據媒體報道,本應該從內蒙古運往貴州的近80噸含汞危險廢物——“廢氯化汞觸媒”被非法轉運、部分傾倒在河南。中央環保督察組收到舉報線索后,交辦給地方,由洛陽市相關部門采取措施處置,未發生環境次生污染現象。但案發至今近兩個月,兩車危險廢物仍留在河南,如何加快處置進展,令當地環保部門“很頭疼”。
看似一則尋常的新聞,實際卻反映了很大問題。事件先是非法轉運、傾倒危廢,后是中央督察組交辦地方,卻滯留兩個月,這先后之間,涉事地環保部門的狀態是——“很頭疼”,這既反映出了環保部門監管存在真空地帶,更折射出少數地方部門互相推諉的地方保護狹隘心態。
根據資料,這種名為“廢氯化汞觸媒”的危險廢物危險程度非常高,經高溫后形成的“汞蒸氣”會對人體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就是這樣危險的廢棄物品,居然能千里迢迢,跨省而來,被發現后,又滯留在原地,除了含冤“躺槍”的河南省之外,冤的就是群眾,甚至有的人還不知身側就有這樣危險的“定時炸彈”。
當務之急,各地應當捐棄地域之分,從大局出發,聯絡專業的處理機構或單位,盡快安排處理這些危險廢棄物,而不是互相踢皮球,事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大事,豈可擊鼓傳花,觀望等待?
北宋張橫渠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作為地方環保部門應當成為表率,盡快與涉事各方形成一個可執行的方案,按照上級單位的要求,聯絡專業的處理機構進行處理,晚處理一天,就多一天危險,同時可以設置路障,形成隔離地帶,向周圍群眾說明危害,疏解現場和附近的居民,保障群眾的生命安全。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作為監管部門,存在真空地帶難以避免,但要勇于認錯,我國幅員遼闊,交通縱橫,危險廢品的非法轉運和處理往往隱蔽性比較強,監管部門應當積極發動群眾的力量,問計于民,問政于民,可以出臺鼓勵舉報的細則和政策,發揮群眾的力量。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因為相關部門相互推諉,不作為引發的監督不力,監管真空,監控失守事件不在少數,這一點足以值得各級部門反思執法方式,于其補救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
綜上所述,類似此番危廢處理事件,環保部門應當有未雨綢繆之心,為民服務之心,事情一拖再拖,政府公信受損,其害遠勝危廢。抓好事前監管,事中跟進,事后處理,有條有理,不亂不慌,環保何來“頭疼”一說。
(原標題:危廢處理豈能“擊鼓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