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碼刺激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落地提速。近期,中央財政引導設立的1800億元PPP引導基金(中國政企合作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一周之內接連簽約兩筆,涉及項目總投資310億元。
與此同時,來自日前媒體的報道消息稱,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的搜集整理,目前已公開披露的國內PPP引導基金注冊資金總規模已經超過7000億元。相對應的是,財政部數據顯示,PPP項目落地正呈加速趨勢。其中,環保PPP領域較為搶眼,無論從項目數量還是單個項目的投資規模來看,都出現了明顯增加。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現在環保PPP項目單體投資金額越來越大,動輒就三五十億元,現在低于十億元的項目,可能在我們這個圈的人眼里面,都認為它是小項目,近期北京通州就推出了8個標段共280億元的項目。”
延續環保PPP高景氣度
截至8月23日,49家環保概念公司中有22家發布了半年報。其中,17家公司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有7家公司增幅超過50%。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PPP項目落地提速、相關政策持續推進是提振業績表現的主要因素。
分析人士認為,隨著環保效果化評價體系完善,污水出水水質提標,水價上調將是大勢所趨。今后,水處理行業將在黑臭水體治理、膜法水處理、海綿城市、污泥處理等專業化程度更高的細分領域發展。
目前,水務板塊PPP項目落地率高。水務碧水源上半年實現營收23.47億元,同比增長122.74%;凈利潤2.67億元,同比增長76.16%。公司全資子公司久安公司市政工程業務增長較快,市政與給排水工程實現10.56億元收入,同比增長293.05%。據了解,碧水源上半年參與PPP等特許經營類項目總額高達181.5億元。通過PPP模式,公司推動膜技術進入新的區域水務市場。
隨著氣、水、土三大環境治理全面推進,“十三五”期間環保行業將延續高景氣度。分析人士指出,基于環境治理與穩增長的雙重需求,預計下半年環保政策的支持與落實力度將進一步加大,有望帶來訂單的加速釋放。與此同時,受益于PPP模式的加速推進,水務、垃圾焚燒發電等相關細分領域的景氣度將持續攀升。具備較強技術研發能力和PPP項目獲取實施能力的公司、單一細分領域具備過硬技術的輔助型公司,以及在國企改革預期下大股東存在資產證券化需求的區域平臺型公司,值得被重點關注。
民營企業依舊是配角
另據環保部規劃院預計,“十三五”期間全國環保投入將增加到每年2萬億元左右,社會環保總投資有望超過17萬億元。
毫無疑問,已有越來越多的資金涌入環保領域,但是制度不完善所產生的問題,在項目落地的過程中時常顯現。趙笠鈞指出,從企業關心的資金問題來看,盡管國家各部門制定的金融政策很多,但是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相對其它傳統行業,多數環保企業規模小,抵押擔保能力不足,絕大多數較難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低成本貸款,申請信貸審批流程較長且條件嚴苛,難以滿足長期及流動資金的貸款需求。趙笠鈞強調,這正是環保PPP項目落地的主要障礙。
“‘公益’色彩依舊的環保企業,如果僅依靠自有資金,基本上難以維系企業的生存發展,而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在初期就需要大規模投資,且建設周期普遍很長。”趙笠鈞表示,就目前而言,財政支持對環保企業至關重要,而受益者往往是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相信隨著市場對環保產業的關注度以及環保產業技術的不斷創新等特點,國家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將不斷增加”。
財政部PPP中心副主任韓斌指出,近年來民營企業在環保PPP項目中的參與度,也在逐步增加。從財政部前兩批示范項目來看,已落地的項目中,民營企業有43家,混合所有制企業8家,外資企業3家,國有企業65家,前三類非國有企業占45%。
仍存掣肘需破瓶頸
此外,在PPP項目帶動下,大批資本涌入環保產業。據公開資料,2015年全年約有130余家環保企業參與了并購,一批具有技術集成、工程建設、設備運營和投融資能力的綜合型環境集團正在形成。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專家指出,盡管發展迅速,但從實踐來看,尤其是環保行業,我國PPP模式還面臨一些瓶頸——
制度“匹配性”瓶頸。國孫學工指出,在具體執行項目中涉及很多其他相關政策,如果這些政策不做相應調整,就會成為制約PPP項目落地的限制因素。誠如,PPP項目簽訂合同周期經常是二三十年,這種長期付費機制與現行財政預算體制不一致,地方財政預算一般是按一個年度安排預算。
政策模糊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專家介紹,目前一些PPP項目邊界比較模糊,缺乏非常明確的政策規則,基本停留在“一事一議”的層面。PPP模式是個新事物,地方政府的相關機構在項目設計、運營過程中的專業性不夠,由于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和聘請的專家專業性不夠,企業需要反復溝通,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并且地方政府負責人是不斷換屆的,企業擔心的是前一任領導認賬而后一任領導不認賬。
PPP項目融資存在瓶頸。專家指出,PPP項目對資金需求量特別大、周期比較長,但我國目前缺乏長期性資本,從PPP項目運行情況看,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較為普遍,成為制約PPP模式發展的一大瓶頸。
企業“跑馬圈地”型風險。健全的收入模式與機制是決定PPP項目能否成功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如果在這些機制還沒有完全健全的情況下,一些企業和社會資本跑馬圈地、盲目一哄而上,甚至從事短期投機行為,可能帶來巨大風險。
因此,持續發力建機制、補短板,確保發揮PPP改革的牽引作用,放大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效應,便成了新經濟時代一下環保PPP的題中之義。
(參考資料:中國證券報、中國企業報、每日經濟新聞、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