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紅利不斷,目前環保PPP項目迎來加速落地期。財政部PPP中心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30日,全國各地推出的PPP項目數量已經達到10170個,投資總額約為12.04萬億元。其中代表已經落定的執行階段項目總投資額逾1萬億元。
市場普遍指出,綜合財政部數據,目前環保相關的PPP項目總計達到1.5萬億元規模,主要涉及污水處理、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供水、垃圾處理等。據環保部規劃院預計,“十三五”期間全國環保投入將增加到每年2萬億元左右,社會環保總投資有望超過17萬億元。而“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165項重大工程項目,其中不少屬于環保公用領域。預計上述投資將產生萬億元以上的資金缺口,PPP模式的應用存在巨大空間。
是的,“我們將使出洪荒之力來推動PPP健康持續發展。”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孫曉霞稱,下一步財政部將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推動PPP領域立法進程,給社會資本吃下“定心丸”,并在土地、價格、融資方面為PPP量身制定相關政策,加大以獎代補的力度和PPP基金投資力度,加強PPP示范項目管理,并盡快推出第三批PPP示范項目,堅決防止地方利用PPP項目變相融資。
PPP項目已簽約上萬億元
事實上,早在2015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建立了國家部委層面PPP項目庫,批向社會公開推介了1043個項目、總投資1.97萬億元,第二批公開推介了1488個項目、總投資2.26萬億元。截至2016年7月底,兩批公開推介的PPP項目中,已有619個項目簽約,總投資10019.1億元。
前不久,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在一個論壇致辭時稱,截至上半年,全國擬采用PPP模式的儲備項目,已經達到了9285個,總投資預計超過10.6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已落地項目的投資額超過1萬億元。目前財政部正在與其他20個部委聯合開展第三批示范項目的遴選工作。
財政部網站顯示,第三批PPP示范項目工作共收到各地申報1070個,項目計劃總投資約2.2萬億元,第三批PPP項目數量相較2014年和2015年申報項目數量120個和782個,顯得更為火爆,已超千個。按照工作計劃,9月初要形成第三批示范項目清單,并正式對外公布。
分析認為,PPP模式將成為2016年以來政策的發力點,對整個相關受益行業及上市公司都形成正面催化。
相比傳統的政府項目融資模式,PPP根本的不同之處在于強調社會資本深度接入公共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實現深度合作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目前我國常見的PPP項目運營模式可以歸納為“政府注資+特許經營”、“政府授權+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可行性缺口補助+項目收益分成”四類。
多部門加速推進PPP頂層設計
與此同時,在PPP模式迎來小陽春之際,我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頂層設計也在加速推進。在改革步入深水區的背景下,相關部門已經展開PPP改革工作調研,包括稅收優惠政策、財政管理辦法在內的一攬子政策已在醞釀中。同時,PPP領域的統一立法也步入快車道。業內預計,PPP將正式邁入鼓勵與規范并存的階段,迎來萬億規模爆發式增長機遇的同時也將面臨挑戰。
還有一周多的時間,由財政部等20個部門聯合推動的PPP第三批示范項目名單即將出爐。據悉,截至7月25日,共收到各地申報項目1070個,項目計劃總投資約2.2萬億元,涉及能源、交通、水利、環保、市政、養老等多個公共服務領域。據了解,與前兩批示范項目不同,第三批篩選工作由財政部與相關行業部委橫向聯合開展,是從財政部示范到全國示范的升級。
事實上,PPP項目的順利實施,與配套政策是否健全密切相關。據悉,財政部推動的PPP稅收優惠政策建議稿已開始在業內征求意見,將針對PPP項目公司成立階段和執行到期階段資產交易轉讓兩個環節給予稅收優惠,涉及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多個稅種。
而備受業內關注同時也是呼聲高的PPP立法已經步入快車道,目前立法已經由國務院法制辦牽頭主導,將此前分別由財政部和發改委主導的PPP法和特許經營法這兩部法律合一。兩個部委之間的分工也進一步明確,由國家發改委牽頭負責基礎設施領域,財政部負責公共服務領域,分領域牽頭工作機制正式建立,這有助于厘清PPP項目推進中的政府事項,使得企業參與預期能夠更加明確。
爭食萬億市場
“盡管也看到了PPP模式一些風險,但從行業和考慮到公司現有模式的成熟,以及宏觀政策的支持,未來公司項目將以PPP模式為主,會計劃多拿市場。”碧水源工作人員曾指出。而碧水源對待PPP項目的態度,也代表了許多上市公司對這一模式的認可。東方園林亦同步表示,公司將圍繞以水環境治理為主的生態修復業務和以危廢處理為主的環保業務,大力加快海綿城市PPP項目的拿單速度,并加強環保企業的擴張力度。
上市公司對PPP項目的“兇猛爭奪”,與后者未來可能出現的巨大市場息息相關。近日,財政部便披露今年上半年PPP市場的概況,稱截至6月末全部入庫項目已有9285個,總投資額達10.6萬億元,其中代表已經落定的執行階段的項目總投資額更破1萬億元。
8月16日,業界資深人士邵宇亦指出,PPP作為一種新的投融資模式,在目前仍是市場熱點,上市公司參與其中,若能利用自身專業性滿足項目特點,對公司業績應有提振。不過,邵宇同樣認為,環保、水務等行業的PPP項目相對風險小,但基建項目卻不同。“由于基建項目投入大,周期長,對上市公司資金要求相對高,而且完工后還不一定能形成穩定現金流,所以隱含風險還是挺高的。”邵宇說。
然而也有觀點認為,不論從融資渠道,抑或激勵機制,目前仍是制約PPP發展的主要因素。“目前PPP項目融資的方式還比較單一,仍以銀行貸款為主,融資渠道相對匱乏。與此同時,當下地方政府在PPP項目推廣進程中,重準入保障,卻少談退出安排,‘能進能出’的管理還是不完善,加上投資收益率偏低,資本介入意愿肯定不高。”
正如此,碧水源直言,盡管國內水務行業未來有幾萬億的市場,能為上市公司帶來巨大商業機會,但PPP模式并非簡單的合資模式,而更像一樁“婚姻”。“如果不能做到‘多贏’的結果,勢必將給PPP模式帶來巨大風險,而此前公司已有過類似教訓。”碧水源表示。
(參考資料:投資快報、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參考報、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