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嘣”,又是傳統的配方,又是熟悉的味道。
9月9日中午,當朝鮮中央電視臺正常節目暫停、播音員李春姬出現在電視屏幕上時,熟悉情況的人都知道,出大事了。果然,李春姬用她那“能讓敵人們肝膽俱裂”的聲音播報了朝鮮進行第五次核試驗的消息,并稱試驗“顯示了朝鮮黨和人民的超強硬意志,朝鮮已做好迎頭抗擊來犯之敵的準備”。
此次“威力超過以前”的核爆炸發生在美國總統奧巴馬離開亞洲幾個小時之后。自10年前朝鮮“悍然”進行核試驗起,社會每次都一致譴責,對朝制裁層層加碼,但朝鮮核爆炸的頻率在加快,威力在加大,朝核問題像是打了個死結。
分析人士認為,朝鮮堅持開展核、導計劃有多重考量:其一,向美國、日本和韓國展示導彈技術,彰顯其軍事實力;其二,推動實現“核彈頭小型化”,增強與美國博弈的籌碼。那朝鮮為何選在此時進行核試驗?會給地區局勢帶來哪些影響?
專家認為,朝鮮選擇在9月9日國慶日進行核試驗,對內有獻禮國慶、凝聚民心之意,對外則是朝鮮面對美日韓全面施壓作出的“強烈反制”。此外,鑒于奧巴馬政府即將任滿,美國國內忙于大選,朝鮮選在此時進行核試驗,也不排除朝鮮判斷美國不大可能在此時對其采取強硬措施。外交學院教授、戰略與和平研究中心主任蘇浩指出,在當前東亞局勢錯綜復雜、動蕩不定的大背景下,朝鮮進行核試驗有助于其獲得更多籌碼。
這次朝鮮的核爆大概什么水平?從地震的震級看,跟2016年1月的差不多;雖然當時朝鮮號稱是在進行氫彈試驗,但是根據估測,1月份的爆炸大概就相當于1萬噸左右的TNT當量,跟真正的氫彈還有很大差距(中國枚氫彈當量是300萬噸TNT)。而這一次的爆炸,則號稱是進行的“核彈頭”試驗;根據島上軍事專家千里巖的分析,朝鮮這次試驗的,很有可能是一種可以用于實戰(火箭搭載)類型的核彈,有可能已經具備了“彈箭結合”技術,具有了核武器實戰能力。
的確,縱觀前幾次可以發現,在每次核試驗的前后,朝鮮都曾有過發射火箭的案例。朝鮮問題專家梁立昌對俠客島分析稱,這種規律可能體現出,朝鮮本身就在不斷試驗火箭和核彈的搭載。因為對于朝鮮來說,對美國、日本這樣的對手,只有導彈搭載核彈才可以威懾,其潛射平臺還不成熟。因此,朝鮮的導彈和核技術的“聯動開發”,其內在聯系是存在的。
此外,針對朝鮮第五次核試驗,環境保護部會同衛生計生委、水利部、中國地震局、中國氣象局、軍隊武警相關部門,于當日8時35分啟動二級(橙色)應急響應,各單位及吉林、黑龍江、遼寧、山東和浙江等省全面開展東北邊境及周邊地區輻射環境應急監測、人工放射性核素采樣分析及技術研判。
截至9月11日9時,東北邊境及周邊地區37個輻射環境自動監測站實時連續空氣吸收劑量率以及遼寧、吉林2個省份2輛移動監測車巡測的空氣吸收劑量率的監測數據均處于當地本底范圍。吉林、黑龍江、遼寧和山東4個省份14個監測點采集地表空氣中氣溶膠,4個監測點采集空氣中的碘,經伽馬能譜分析,均未檢出人工放射性核素。
輻射監測結果表明,此次朝鮮核試驗尚未對我國環境和公眾造成影響。近期,環境保護部還將持續分析中朝邊境地區干濕沉降物、大氣、土壤、水等樣品的采樣監測數據和輻射環境監測數據,并定期在環境保護部網站上進行數據發布與更新。
(參考資料:環球時報、三湘都市報、環保部、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