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的背后,一堆人會哭。”一位環保企業的高管這樣形容當下的環保產業。的確,在經濟增長逐漸放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的背景下,傳統制造業盈利大幅下滑,金融資本面臨“資產荒”,歷經多年高回報率、高增速的環保產業,像是一片藍海,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新進入者。
盡管產業依然在高速增長,但藍海正在變紅。“目前全國有53000多家環保公司,實在太多,而且很多企業都太小。”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說。據公開資料,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從事大氣、固廢、水務及環境監測、檢測等業務的環保企業共計59家,粗略估算僅占環保公司數量的千分之一。而從收入水平上來看,59家上市公司2015年的銷售收入中位數僅為11.6億元。
另一方面,央企和大型國企業在積極進入環保領域,除了雄厚的資金實力和融資能力外,新進入的央企或國企在市政類項目、工程領域有著天然的優勢。廝殺激烈之時,也是環保產業整合之時:行業并購、整合新聞不斷。“大機構進入,這在行業會加快并購整合,對行業秩序的重構加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一件好事。”趙笠鈞指出。顯然,在“十三五”開局之年,人們都對環保產業寄予厚望,可對于企業來說,想活下去并不容易:直面激烈的競爭,實力不濟者要么被市場吃掉,要么被企業吃掉。
行業大佬橫向擴張
事實上,基于“十三五”提出的“環境質量整體改善”,環保行業內的精英正向具備環境咨詢、環保設備、工程設計及運維等綜合能力的大型環境集團發展。首創集團是在1996年的重組中邁入環保行業。在國有資產龐大體量的支持下,通過投資和兼并收購等多種方式,在水務產業中積極開拓市場、做大規模。它在完成全國性投資布局后,轉向管理經營型公司,延伸公司水務產業價值鏈,進一步整合運營管理體系以提升效率。
而桑德集團也早已通過橫向發展,成為涵蓋水務、固廢處理、環衛、再生資源等領域的綜合性大型集團,并進一步邁入了新能源、生態農業這類更為前端的環保產業鏈中。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認為,技術是真正推動產業發展的核心,商業模式只能解決環境產業準入和轉型。而進入新能源,也是為了尋找“可以無限發揮的領域”。
與前兩者相比,作為近幾年迅速壯大的后起之秀,博天環境集團則有其獨特的發展戰略:贏時思變。1995年,正當“菜籃子工程”火熱之時,博天環境主做屠宰廢水處理。1998年,當啤酒行業在青島啤酒發起的并購潮下迎來繁榮期,博天環境已經提前布局,跨越技術壁壘,積極進入了啤酒廢水處理領域。2004年,博天環境的大客戶已經更多來自乳制品領域,這次轉變同樣來自它對行業趨勢的準確預判,此時因為蒙牛、伊利在全國范圍的擴張,乳制品行業邁入高速發展期。2008年,博天環境又進入到了煤化工廢水處理領域中。而到了2013年,煤化工行業如日中天之際,博天環境卻已經轉向市政領域,并在符合環保部門政策取向的工業園區領域布局。
顯然,能夠在經濟大勢潮起潮落之中,緊跟市場腳步,甚至跑在趨勢前面,以積極的應變來保持穩健的發展,這正是當前環保行業亟需樹立的觀念。
資本注入應更趨于理性
而只用了短短十數年,環保產業從“邊緣”躍升為“支柱”。趙笠鈞在此前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的報告中指出,盡管近來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引導了環保產業市場化、規?;瘮U容,但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環保產業仍處于發展初期,要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十三五”期間,環保產業仍可能以其穩定的收益吸引著各界關注。特別是近幾來,PPP模式和第三方治理得到力推,環保產業市場空間巨大。同時,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PPP模式4次被提及。而環保類PPP項目占比較大,因此,“十三五”期間,各界將更加看好環保領域。但行業過熱容易產生不理性的行為,特別是在外來資本的沖擊下,環保行業容易出現惡性競爭。不久前,杭州鋼鐵集團低價中標浙江溫州中心片污水處理廠,在業內引起了強烈反響。在這樣的影響下,行業內不少中小型環保企業也有可能步入低價中標的怪圈。
“資本介入放大了行業成長的預期,環保產業正在被各種力量左右,過快發展可能會帶來諸多隱患。”趙笠鈞認為,過熱的資本下,環保產業同時存在“虛火”。當前資本界對環保領域預期過高,實際上傳統環保業務的市場尚不成熟,要找到好的投資標的存在一定困難。
他建議,一方面,資本的進入應該更加理性。從事環保行業的投資,不能僅僅是對賭協議式的財務型投資,投資者需要對行業有更為深入地了解,展開戰略型投資才更有益產業的發展。同時,注重投資對于市場有清醒判斷、布局未來的環保企業。另一方面,在資本過熱的情況下,環保行業內部目前技術、模式和經驗準備不足。未來應該加強技術進步、自身能力建設,以及行業企業間的競合與融通。
對外機遇正凸顯
此外,在對內進入“產品”時代的同時,“走出去”,開拓更大的空間也成為未來環保產業發展的方向。“現在國內多個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同時,勞動密集型、資源高消耗的行業將不可持續,未來將進一步轉移到海外。這種情況下,中國環保企業應該‘走出去’,到更大的舞臺上尋求發展。”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笠鈞表示。
目前,我國環保企業“走出去”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重資產企業為代表的企業,采用并購方式進入國外市場。誠如北控集團以14.38億歐元收購德國大垃圾發電廠,成為史上中國環保企業收購德國公司金額大的交易。另一類企業“走出去”則是憑借技術、管理和成本等優勢獲得海外項目訂單,相繼開拓了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南美等市場,為產業化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嘗試。
與過去相比,目前我國環保企業更加熱衷于海外并購。根據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的統計,僅今年一季度,環保領域就開展了6起對外收購,總額達128億元,是去年海外并購總額的兩倍多。伴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更多產業機會也展現在企業面前。眾多企業在光伏農業、供水和污水處理、生活垃圾處理及低碳城鎮建設等領域都紛紛實現突破。
然而,“真正成功‘走出去’的企業并不多。”一位業內人士坦言。“對于企業來講,如果沒做好準備,就很匆忙地‘走出去’,付出的‘學費’也許會比較大。”趙笠鈞建議,“對于相對弱小的環保企業而言,可以借助與大企業的合作,積累經驗,再逐步實現‘走出去’。”
?。▍⒖假Y料:人民政協報、中國環境報、中國日報網、英才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