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休養生息”,再談生財之道。這是2016年以來中國決策層針對黃金水道長江發出的明確信號。
3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定位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并要求列出負面清單,設定禁止開發的岸線、河段、區域、產業。
中共中央、國家主席年初在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把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作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項目的優先選項。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再次強調,“涉及長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要以不破壞生態環境為前提”。
每年300億噸廢污水入長江
近日發布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稱,長江經濟帶發展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排在位的是“生態環境狀況形勢嚴峻”。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基本思路就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而不是又鼓勵新一輪的大干快上。這是長江經濟帶戰略區別于其他戰略的重要的要求,是制定規劃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沿岸分布著40余萬家化工企業、五大鋼鐵基地、七大煉油廠,以及南京、儀征等大型石油化工基地,“重化工圍江”。每年,約300億噸廢污水排入長江,相當于黃河的水量,環境承載力已接近上限。這還不包括占沿江全國40%人口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垃圾。
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煙粉塵等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分別在全國相應污染物排放中占32%、34%和28%,大氣污染問題日趨嚴重;長三角和成都平原地區已成為我國霾天數高的地區之一。
6月29日,審計署發布了883個水污染防治項目審計結果。審計抽查了長江經濟帶沿江區域涉及的23個市縣,發現城市生活污水有12%(年均4億噸)未經處理直排長江;沿江373個港口中,有359個(占96%)未配備船舶垃圾接收點,260個(占70%)未配備污染應急處理設施。
綠色可持續發展唱主角
而事實上,長江流域作為我國的經濟重心之一,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始終貫穿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一盤棋思想、統籌發展,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總體要求。
在我國“三縱四橫”大水網格局下,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好壞所帶來的影響“牽一發而動全身”,早已不于某個區域。正因為此,把生態保護擺在優先位置,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這不僅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也是對經濟規律、社會規律的尊重。
“大力保護長江生態環境,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要務。”吳曉華表示,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一方面可強化長江全流域生態修復,增強長江生態功能,改善長江經濟帶發展環境,發揮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先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倒逼長江經濟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道路。
此外,為解決跨域治理等頑疾,《規劃綱要》給出了明確的“藥方”: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和壁壘,有效利用市場機制,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推動建立地區間、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加快形成生態環境聯防聯治、流域管理統籌協調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強化監管多措并舉
基于此,眾多業內人士建議,宜從制定規范、造環保船、供給綠能、強化監管方面,打造長江航運“綠色腰帶”,包括加快修訂并推廣強制性技術標準和規范;出臺產業扶持政策,以船型標準化提升船舶綠色技術水平;加快公共服務向碼頭和船舶的延伸;加強水上執法搜救保護力度,針對生態敏感區實施部省雙重管理等。
湖北省交通廳廳長尤習貴建議,長江流域宜整合現有內河船舶的裝備配置、污染排放、能源消耗等標準,統一作為強制性檢驗規范,根據發展階段和船舶技術水平動態調整。在重點生態保護區探索設立船舶排放控制區,控制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排放。
江蘇海事局等單位專家建議,宜依法強制報廢超過使用年限的船舶,鼓勵節能環保船舶改建改造,嚴格限制新建不達標船舶,每年制定標準化船舶投入使用噸位占全流域比例的目標,確保運輸船舶平均噸位達到2000載重噸的污染物達標排放。
還有業內人士認為,宜從國家層面推動地方建立船舶污染事故應急反應體系,明確污染事故應急體系、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和資金保障。在長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比較嚴重、危化品運輸密集及飲用水源地比較集中的生態敏感區,設計條塊聯動的區域,實施執法的部省雙重管理,優化江河湖水上執法、水域保護、搜尋救助等資源配置。
(參考資料:中國新聞網、財經日報、經濟日報、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