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汛期“城市看海”幾乎成為常態。
海綿城市應運而生。它指的是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指出,“海綿城市”建設,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通過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將部分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既降低城市排水系統的壓力,又提高了洪水資源利用率。“洪水”利用得好,尤其是中小洪水,是一種非常寶貴的資源。
2014年1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2015年,遷安、白城、武漢和西咸新區等16個城市納入了海綿城市的試點。2016年,北京、天津、大連、三亞等14個城市進入第二批試點名單。
與之相伴的是,從2014年開始,中央財政加大了對地方建設海綿城市的補貼,2015年和2016年兩年的預期投入將近400億元。有關地方財政也將提供不低于100億元的配套投入,就此計算,僅政府投入就將達到500億元。如果再加上金融機構設立的相關建設基金和社會資本的海量資金,“海綿城市”建設總盤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首批試點3年內投資865億元
目前,海綿城市試點進入第二年,有消息透露,首批16城的中期考核驗收還未正式啟動,試點的各個地方都在緊鑼密鼓地按照制定的標準去建設。現實的問題是,建設海綿城市需要巨大投資,錢從何而來?
中央財政不可或缺。去年公布的《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一定三年,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這個分配標準是按照城市規模分檔確定的。住建部部長陳政高曾公開透露,預計海綿城市建設投資將達到每平方公里1億元至1.5億元。住建部副部長陸克華在去年也表示,首批16座試點城市計劃3年內投資865億元,建設面積450多平方公里。
按當前國家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有人估計,至2020年,全國658個城市建成區的20%以上面積需要達到設計標準,全國每年投資總額預計將超過4000億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需要資金約16000億元。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一項有著萬億投資空間的巨大工程,中央財政的補助資金對于全國海綿城市的建設顯然是杯水車薪。
“在試點階段,中央財政撥款只是一種鼓勵的手段。鼓勵是一個導向,有積極意義。但是海綿城市的建設本身應該是每一個城市的事情,大量地建設海綿城市,不能僅靠財政撥款,至少不能僅靠中央財政。”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說。
缺乏穩定收益回報
中央財政補助當然能解決問題,但重點只解決局域性的問題,相對于巨額的海綿城市建設投入,中央財政補助顯然難以支撐。
對此,《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調控引導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特許經營等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海綿城市建設。
與此同時,中央還制定了獎勵機制。《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專門規定,試點城市對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補助基數獎勵10%。
這無疑激發了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建設的積極性。目前,各地也將PPP作為資金籌集的重要渠道。然而,PPP模式占比顯然不大。也就是說,盡管建設海綿城市的投資空間大,項目選擇多,但社會資本進入海綿城市建設領域仍選擇觀望。應該說,缺乏穩定收益回報,是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采取PPP模式的大難題。
俞孔堅進而指出,PPP模式在基礎設施上用得不錯,比如污水處理等項目,每年政府作為公共投入的部分是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回報給投資商,這方面已經很成熟。但是,“PPP模式用在海綿城市,怎么計算公共服務?它不像一噸污水處理完了是干凈的,很容易計算出來。海綿城市相當于在建一個生態綠地系統。這部分的服務怎么計算是一個難點,據我所知,目前還沒有特別成功和完善的模式,PPP模式應用在海綿城市建設還有一定困難。”
后期難維護
海綿城市建設作為理念、運營、管理、維護于一體,維護環節持續漫長。首批試點建成項目中,除管線、管網作為資產可交由運營方,道路、綠地、公園、河道等具有明顯公益性項目建成后,運營維護環節普遍存在缺失。
“從商業邏輯上,此類公益應由政府付費,但長期依靠政府埋單不可持續。”國家財政部PPP研究院副院長滿莉說。因此,國家鼓勵首批試點采用PPP模式(一類公私合作模式),對PPP項目私人資本占比超過一定比例額外獎勵10%。
但值得注意的是,“首批試點PPP項目存在亂象,為了做PPP而PPP。”據參與首批試點建設的財政專家介紹,“普遍試點將PPP視為單一融資功能,以追求農發行、國開行等政策性銀行低息貸款為目的,項目識別時,對財政承受能力和物有所值方面論證不足,沒有完全遵照應有的‘公開、公平、公正’程序評定。”不少專家對試點城市的未來表示擔憂,“首批試點PPP項目中,對非營利性的內容主要是由政府購買服務,這種方式是不可持續的。”
對此,滿莉建議建立獎勵補償制度和按效付費機制。首先,對超額排放雨水的工程收取相應的費用,尤其是排放污水直接污染到下游水體給予重罰;其次,對在建設地下雨水收集利用系統的建筑與小區使用雨水資源時,制定對使用雨水者的獎勵制度,以及授予雨水項目經營者雨水特許經營制度,按市場化方式經營雨水,從而實現后期的海綿城市工程運營維護和雨水資源的循環利用,逐步使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由純公益性向準經營性和經營性過渡。
除了實施雨水收費,上海市水務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趙敏華表示,“海綿城市具有緩解熱島等生態環境效益,應該按效付費,可以從土地增值上考慮。”但房地產稅等國家制度尚未完善,土地增值的回報難以施行。
(參考資料:財經日報、中國城市報、中國經濟周刊、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