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細則持續落地 土壤修復藍海再掀波瀾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發生指出,“土十條”給土壤污染防治產業發展帶來的新機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需求:土壤環境調查與檢測市場的業務需求;土壤(場地)風險評估方面的需求;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方面的市場機會;基于土壤污染預防的企業環境管理市場的培育;土壤污染防治科技類服務需求和信息化服務;修復工程終身責任制將極大催生修復監理市場。
8月份,財政部與環保部聯合發布了《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該政策為“土十條”配套政策之一,明確了五大專項資金支持領域,“真金白銀”推動土壤修復的開展。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法》已經起草完畢,有望于2017年底前公布。
在地方政府層面上,浙江、福建、湖北等省份出臺了省級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內蒙古烏海市、遼寧省大連市、陜西省西安市等根據自身特點,發布了土壤污染治理政府文件,在控制重金屬污染、整治廢棄礦山、修復受污染場地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目標和保障措施。
中國環保在線認為,隨著“土十條”及后續政策的相繼出臺,土壤修復板塊有望成為未來環保行業的大主題。從長期來看,土壤修復剛需巨大,市場空間更為廣闊;未來全國性配套政策的全面出臺,大型國企等非傳統環保公司的入局,都將是土壤修復的長期驅動因素。從短期來看,“土十條”的發布將為長期缺乏熱點的環保板塊注入一針“強心劑”,“十三五”將成為土壤修復爆發的個五年;然而,考慮到“土十條”的頒布推遲一年,市場預期可能過高,短期內仍需追蹤重點領域、技術、補貼、準入等配套性細則的落實。
總體來講,“土十條”出臺可以切實改善民生,響應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同時優化經濟發展,拉動GDP,促進環保產業發展,同時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修復體系。預計,2015年至2020年,我國土壤修復市場的規模將達到6659億元,土壤修復行業或將成為“十二五”“十三五”環保產業新的增長點。
然而,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副會長牟廣豐表示,雖然近兩年環保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就土壤修復領域來說,行業相關管理制度和標準規范體系的建設尚顯滯后亟待補充和完善。土壤治理、污染場地修復作為環保產業新生力量,也存在著科技支撐相對薄弱,資金過多依賴于政府,標準尚未健全,商業模式還不清晰等問題。他也希望通過這次會議能夠集聚的團隊力量謀共識,采取先進的標準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在制定可執行的政策文件的同時,也要讓土壤修復項目涉及的各個單位了解到這項事業的復雜性。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書鵬表示,土壤修復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為了避免一些方面做出不理性、違背客觀規律的決定,而影響整個修復所需的工期和目標,必須想辦法讓各方了解到,土壤修復不是用很短的時間、有限的投資就可以完成的。由于政府已經允許土壤修復企業從已修復好的土地中獲利,將極大刺激社會資本,提高項目的可持續性。
從投資機會的角度,申萬宏源分析師劉曉寧表示看好土壤行業,并認為這是“十三五”具彈性的方向。“雖然整個行業盈利模式尚待進一步完善,但修復行業藍海市場確定,且隨著‘土十條’出臺推動行業景氣度提升,各地政府紛紛出臺地方土壤修復政策開始試點,行業拐點漸顯。我們認為土壤修復行業將是‘十三五’期間環保行業具彈性的發展方向,繼續推薦行業內重點公司高能環境、博世科等。”
A股市場上,市場中涉足土壤污染檢測和治理的上市公司包括:永清環保、高能環境、博世科,以及啟迪桑德、蒙草抗旱、鴻達興業、東江環保、維爾利、鐵漢生態、格林美、天瑞儀器、華測檢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