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環保部發文指出將加快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在市政公用領域,大力推行特許經營等PPP模式,加快特許經營立法。到2020年,環保產業產值超過2.8萬億元。
9月29日,國家發改委、環保部印發《關于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旨在加快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多生態環境產品。
意見提出三大目標,包括市場供給能力增強、市場主體逐步壯大、市場更加開放。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基本滿足環境治理需要,生態環保市場空間有效釋放,綠色環保產業不斷增長,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到2020年,環保產業產值超過2.8萬億元。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打造一批技術、管理精細、綜合服務能力強、品牌影響力大的化的環保公司,建設一批聚集度高、優勢特征明顯的環保產業示范基地和科技轉化平臺。到2020年,環境治理市場全面開放,政策體系更加完善,環境信用體系基本建立,監管更加有效,市場更加規范公平,生態保護市場化穩步推進。
意見提出,要推行市場化環境治理模式。在市政公用領域,大力推行特許經營等PPP模式,加快特許經營立法。在工業園區和重點行業,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積極推廣燃煤電廠第三方治理經驗,研究發布第三方治理合同范本。創新林權模式,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混合所有制等多種方式,鼓勵和引導各方面資金投入植樹造林。
意見還鼓勵多元投資。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公共產品和服務,能由市場提供的,都可以吸引各類資本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大林業、草原、河湖、水土保持等生態工程帶動力度,在以政府投資為主的生態建設項目中,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牧場)、民營林場、專業大戶等經營主體參與投資生態建設項目。
東方證券指出,在目前全國PPP項目庫中,環保及公用事業類項目(含水利建設)達到了3194個,占全部項目的34.4%,是項目數量多的領域;項目對應總投資額達到1.81萬億元,占全部投資額的17.05%,僅次于交通運輸領域。
“十三五”以及未來的10-20年,我國將圍繞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三大領域的重點整治,投資主線從減排轉向治理。
從測算看,“十三五”水、氣、固廢三大領域的原有業務模式將繼續保持20%-30%的增速,而水環境、海綿城市、土壤修復將帶動1.5萬-2萬億的投資,年投入3000億-4000億元為環保投入增量。
加上傳統業務2015年環保投資體量5000億的基礎上每年保持25%的增長,環保行業年投資體量將從4000億-5000億上升到1萬-1.5萬億。
附:政策原文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壯大綠色環保產業為目標,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重點,以培育規范市場為手段,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塑造政府、企業、社會三元共治新格局,為推進生態2文明建設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