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寒盡春生。唐古拉山脈銀裝素裹,沱沱河鎮的建筑都披著冰霜;鄱陽湖迎來數十萬計越冬候鳥,游人爭睹自然奇觀;黃浦江上汽笛聲聲,江上夜游的人們穿行在外灘光影之中。如同過去數千年一樣,這看似不相關的生活,被6300多公里的長江聯系在了一起,進入了流淌著的歷史、形成了時間中的巨流。
承東啟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人文薈萃,中國發展的大棋局中,長江再次成為落子的地方。就在這個早春,中共中央在重慶召開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這是將改善長江生態環境放到位的規劃設計,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自然展現,是一個將長江的命運提升到文明傳承高度的歷史判斷,是一次以長江為發力點推動中國生態轉型的戰略抉擇。兩個月之后,這篇講話的精神落實為《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拉開了新一輪保護與建設的帷幕。
當然,在發展與保護的問題上,總會存在二選一甚至多選一的“兩難”“多難”問題,長江經濟帶建設同樣也不例外。而重慶坐擁679公里的上游長江,為護好“一江碧水、兩岸青山”,重慶市委明確并始終堅持“五個決不能”底線,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2月14日,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快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會議指出,重慶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連接點上,是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大航運中心之一。
要全面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多措并舉,推進航道暢通、樞紐互通、江海聯通、關檢直通,構建鐵公水空一體化、內暢外聯、互聯互通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加快建設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切實增強服務、集聚、輻射能力,更好地發揮重慶承啟東西、溝通南北、通達江海的作用,更好地發揮重慶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基于上述背景,水質,只能變好不能變壞。在重慶市江津區雙福新區,產業快速發展,人口大量集聚。每天,18萬居民的生活污水和部分工業廢水匯入雙福污水處理廠。目前,重慶建成各類污水處理設施978座,長江干流水質保持在Ⅲ類。
森林,只能增加不能減少。重慶為此劃定三條生態紅線:林地不能低于6300萬畝,森林不能低于5600萬畝,耕地不能低于3300萬畝。“十二五”期間,重慶森林覆蓋率從37%提高到45%。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長江大保護,重慶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底線思維,堅守綠色本底。在重慶市環保局副巡視員曹巨輝看來,著眼于三峽庫區生態修復,重慶在“十二五”期間實施了1萬項水污染防治項目,治理水土流失8560多平方公里,并在全國實現鄉鎮環保機構全覆蓋。
此外,重慶還加快環保投融資體制改革。“一是設立規模為10億元的支環保產業股權投資基金,以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保領域;二是成立重慶資源與環境交易所,建立統一的污水、垃圾、廢氣排放權指標交易平臺;三是成立重慶環保投資公司,采用‘PPP 投行’模式,獲得銀行授信150億元,推動全市鄉鎮污水處理‘投、建、管、運’一體化。”曹巨輝說。
綠色發展成為時尚。當前,重慶正不斷調整優化三次產業結構,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發展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特色效益農業,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切實減輕環境壓力和負荷。建立全過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源頭保護、過程監督、事后執法。兩年多來,重慶整治環保違法違規建設項目企業1.2萬余家,處置易引發環境污染的突發事件116件。
而在“十三五”時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重慶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的著力點。未來,重慶將進一步健全資源總量管理、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推進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建立生態保護成效與生態補償掛鉤分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