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土壤修復并不是一個新的詞語,而在國內,卻還是一個比較新的行當。在大氣保護、水資源保護之后,現在國家已經意識到土壤修復的重要性。把已被破壞的土壤修復,或許會成為大家的共識。想要修復土壤,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而這個成本,對于想要從事土壤修復的企業來說,就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土壤修復,被業界視作下一個資本追逐的目標。
近年來,土壤污染問題頻頻在各地出現。天津市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鄭先強介紹,由于污染物排放總量居高不下,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問題嚴重,并且正在對污染土地上人們的生產、生活安全造成危害。
環境保護部和國土資源部此前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曾披露,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化工、礦業、冶金等行業的工業廢棄地是受污染典型地塊之一。在調查的81塊工業廢棄地的775個土壤點位中,超標點位占34.9%。
更讓專家們擔心的是,在國內眾多城市的老工業區改造及城鎮化推進過程中,有不少化工廠正在從城市中心地帶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住宅、商城等民用設施。一旦這些原有化工土地上存在土壤污染問題,而又處理不徹底,就將會對后續的民用設施形成巨大的污染風險,應引起高度重視。
基于此,圍繞土壤污染治理的環保風暴正在蓄勢待發。近日,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土十條”)出臺后,遼寧、山西、甘肅、廣東、四川、寧夏等多個省份開始醞釀地方“土十條”細則。這些地方細則包括劃定污染區域、投入治理資金數量、治理具體措施等多項內容,并將根據各地實際情況來制定我國土壤污染治理政策落地具體“時間表”。
目前已經有眾多資本和企業瞄準這一新興行業的巨大潛在市場,紛紛進入土壤污染修復行業尋找發展機會。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院長張益認為,目前國內土壤修復產業產值僅為環保產業產值的1%左右,這一數值遠低于發達國家30%左右的水平,下一步除了一部分農林牧用地和工礦業場地等污染嚴重領域的土壤需要修復治理外,還有更多的傳統產業正面對或將面臨降產能、轉產、搬遷或關停的現實處境,這些都給我國土壤污染修復工作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想象空間,預計可形成萬億級的市場規模。
面對一個新的可以“掘金”的大市場,眾多資本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萬億元級規模市場”“發展初期的新興行業”,中國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貼著這些標簽步入了聯合國“土壤年”。毫無疑問,模式的創新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PPP模式目前被土壤修復行業廣泛推崇和關注。此前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講道,社會環保投資的“下一步會進一步開放市場,包括正在推動的PPP第三方治理模式,以提高治理效率。”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土壤污染修復的主要瓶頸是資金問題。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曾多次指出,可以通過購買服務、股權合作、共同投資等,將政府與社會投資結合起來,采用PPP模式,進一步開放市場,以提高治理效率。值得關注的是,“土十條”也正式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作為發揮市場作用、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的主要手段。
據調查,PPP模式集中在傳統的水污染處理、流域治理、區域環境整治等方面,在土壤修復行業還有待突破。永清環保副總裁馬銘鋒表示,基于PPP已經在諸多領域實現落地的成功經驗,土壤修復行業、地方政府要積極探索,實現項目的落地,并可持續發展。
長期看,土壤修復的商業模式應納入到更大范疇的生態環境修復中。未來,以大資金、全領域、全技術、全國布局為特征的綜合環境修復行業有望嶄露頭角,這將利于承接體量大、難度高的重點項目,從而為土壤污染有效治理提供保障。
此外,業內呼吁要本著“一次修復負責”的精神開展污染土壤修復,組織事后評估,嚴防事畢禍在。由專家團隊檢測認定修復是否符合標準,明確專家對自己作出的結論負責,避免專家驗收環節“放水”,確保污染土壤修復不煮“夾生飯”、不走過場,確保凡是通過專家驗收的修復場地都是放心地。
(據經濟參考報、齊魯日報、半月談、光明日報、中國企業報、光明日報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