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清潔能源】12月26日,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近日發改委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調整光伏發電陸上風電報告上網電價的通知》。通知規定,分資源區降低光伏電站、陸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和海上風電標桿電價不做調整。
備受熱議的光伏電價調整終敲定。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2月27日宣布,自2017年1月1日起,分資源區降低光伏電站、陸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和海上風電標桿電價不作調整。專家預計,在新政的指引下,2017年分布式光伏有望迎來加速發展期。
根據方案,自2017年1月1日起,一類至三類資源區新建光伏電站的標桿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65元、0.75元、0.85元,比2016年電價每千瓦時下調0.15元、0.13元、0.13元。這相較于9月發布的征求意見稿的大幅調整有所緩和。
2017年1月1日以后納入財政補貼年度規模管理的光伏發電項目,執行2017年光伏發電標桿上網電價。2017年以前備案并納入以前年份財政補貼規模管理的光伏法定項目,但于2017年6月30日以前仍未投運的,執行2017年標桿上網電價。
國家發改委同時明確,今后光伏標桿電價根據成本變化情況每年調整一次。2018年1月1日之后,一類至四類資源區新核準建設陸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40元、0.45元、0.49元、0.57元,比2016—2017年電價每千瓦時降低7分、5分、5分、3分。
為繼續鼓勵分布式光伏和海上風電發展,通知規定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和海上風電標桿電價不作調整。同時,為更大程度發揮市場形成價格的作用,通知鼓勵各地繼續通過招標等市場競爭方式確定各類新能源項目業主和上網電價。
適當下調光伏電站和陸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有利于減輕新能源補貼資金增長壓力。根據目前光伏、風電發展速度測算,2017年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下調后,每年將減少新增光伏電站補貼需求約45億元;2018年陸上風電價格也降低后,每年將減少新增陸上風電補貼需求約15億元,合計每年減少新增補貼資金需求約60億元。
從9月征求意見稿發布到終電價調整落定,光伏補貼一直是業內關注的焦點。事實上,作為從業企業心頭懸著的“石頭”,此次光伏補貼退坡相對緩和落地亦是多方博弈的結果。此前的征求意見稿下調幅度爭議頗多,而后更有自媒體發文質疑光伏行業“不靠補貼不能生存”,隨后引來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反駁;此外,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也對意見稿中的調整方案緊急征求會員企業意見并匯總上報。
而對于“2017年光伏電站上網電價的下調”,業內此前早有預期。“目前我國光伏制造水平已經大幅提高,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有目共睹,下調上網電價是情理之中。”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此次下調幅度低于此前預期,這倒可能讓業內暫時松一口氣,但也只是暫時。”多位專家指出,按照我國光伏行業目前發展水平和速度,未來光伏上網電價進一步下調是大概率事件。
上述人士還認為,若明年光伏項目招標競價仍和今年一樣激烈,那么大多數地區的實際電價還將大幅低于標桿電價。不過,標桿電價略高于預期,企業競價壓力可以稍微緩和一些。“此次調整價格給行業還是造成較大沖擊,一些企業不得不在經營和管理作出重大調整。”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專業副會長曾少軍指出,“建議之后的價格調整也要進行平緩理性的調整,否則也不利于企業的發展和整合。”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方面則認為,本次大型地面電站調整幅度比前兩年大,但基本體現了當前技術發展水平,調整后的電價能夠保障光伏發電項目收益;分布式光伏電價保持不變,有望推動其迎來大規模發展的黃金期。
“可將部分節省下來的補貼資金,用于支持分布式光伏發展,維持現有補貼政策,對于分布式光伏的發展來說還是不夠。”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指出。但從新政目前的內容來看,暫時還沒有增加分布式光伏補貼的考慮。業內人士分析,這可能與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費用整體比較吃緊有關系。而根據發改委的表述,此次光伏調價新政出臺的原因之一,也是為了緩解補貼資金缺口。
上周,國家能源局下發了一則名為《關于調整2016年光伏發電建設規模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各省(區、市)上報2016年光伏增補指標需求,有追加需求的省(區、市)可提前使用2017年建設規模。新能源行業研究員認為,在明年光伏補貼減少的情況下,相關部門允許各省(區、市)光伏指標“寅吃卯糧”,也有助于減輕相關企業的負擔。
(據北京商報/孫麒翔 王子揚、每日經濟新聞/張虹蕾、新華社/安娜 徐曼 何雨欣、經濟日報/林火燦、上海證券報/王文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