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環保示范】作為整個流域的生態基礎和屏障,長江上游是整個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為關鍵的區域。重慶地處長江上游,是中西部的國家中心城市,而且正處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的聯結點上,區位優勢明顯,對于保障全流域生態安全、建立美麗中國舉足輕重。
堅守生態本色精耕綠色考核 重慶創新構建綠長廊
一年前的今天,在重慶召開的會議讓長江開始了一段新故事。長期關注正事兒的小伙伴們一定都還記得的話: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于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就成了長江經濟帶命題的“總基調”。來自媒體的報道消息稱,長江經濟帶也因此成為中國個把生態、綠色作為首要發展原則的區域發展戰略。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經濟社會大系統。而重慶,自古以來都是大系統上游的重要城市。
在被命名為“重慶”以前,這座城市長期是被稱為“江州”的。這再清楚不過地表明了重慶和長江的關系。而面對長江經濟帶的命題,重慶寫出的答案是:堅守綠色本底。
2016年1月,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在全市干部大會上就貫徹落實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提出明確要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決守住耕地、林地、森林三條紅線,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在隨后調研我市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時,孫政才再次強調:“全市上下要更加自覺地把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更加自覺地承擔起構筑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重大歷史責任。”
“圍繞這一目標,重慶市確立了‘三步走’的建設思路。”市林業局局長吳亞介紹,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是一個綜合性目標,也是一個長久而持續的過程。因此,按照重慶實際情況分“三步走”,步是構建起長江兩岸的綠色生態廊道,這是核心的重點區域;第二步是構建起22個庫區區縣的生態屏障;第三步則是進一步擴大范圍,構建起涵蓋全市的生態屏障。
自此,重慶按照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定位,針對不同區域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相應的發展目標、任務和路徑,明確各地的林業發展定位,使各地統一了認識,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地位更加突出,各項工作推進更加有力,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構建和完善夯實了基礎。
在劃分功能區時,重慶特別劃出了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兩個功能區都主打“生態”。明晰的功能定位輔之以科學的考核,重慶一些區縣的領導干部不再為GDP而亂了陣腳,更能專注于生態建設,“生態”區也不必盲目布局工業。庫區某縣領導曾指出,生態保護成效是首要考核,自然就不再去追求那些污染企業,生態效益就是“綠色GDP”。
與“綠色考核”為伴,重慶注重用經濟手段鼓勵特色產業發展,譬如在林區推行的給森林買保險,遇病蟲害火災都要賠,一些區縣和單位已啟動試點;重慶鼓勵生態旅游、生態農業開發等綠色益的產業,誠如巫山縣計劃到2020年,旅游業直接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超過15%、提供的勞動就業崗位占全縣勞動就業崗位的16%;此外,重慶還出臺了《辦理生態涵養發展區環保犯罪案件工作辦法》。
“變更好了”,為了這四個字,重慶人堅持綠色發展,實施“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五大環保行動,踏踏實實修復長江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累計完成生態環保投入近千億元。碧水長流。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穩定,15個斷面總體達到Ⅲ類水質,61個城區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達標率100%。
2000多萬人每天生活產生的295萬噸污水,不再直排長江,排水管通通從江邊移到了59座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重慶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1%。在重慶九龍坡區,有個彩云湖污水處理廠。進水口的污水,黑得發亮,散著異味。經過格柵集水井、曝氣沉砂池、污泥濃縮池、人工濕地等多道工序后,再看出水口,是一道清澈見底的溪流。
“這條溪,是彩云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水源,它造就了這灣彩云湖,引來了如織的游人,還招來了對水質要求極高的白鷺。”九龍坡區環保局副局長謝軍說,“湖水還要經過桃花溪的流動凈化后,才終匯入長江。”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像彩云湖一樣,重慶重點整治污染較重的28條次級河流、主城區56個湖庫。污水處理設施正向所有鄉鎮、村落覆蓋開來,如今黑臭水體、水源基本消除。
顯然,“綠化長江,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作為國家交給重慶和長江上游相關省市的任務和使命,在植樹造林、涵養水土之外,探索“綠色”的機制體制,更為關鍵。而對于長江經濟帶命題,你給重慶過去一年里的作答打幾分呢?
(據華龍網、人民網、重慶日報、解放日報/李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