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我國鄉村垃圾成災,大量的“垃圾山”是如何形成的?下一步究竟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治理?1月18日,住房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張學勤就相關問題做出了答復。
住建部分析“垃圾山”成因 2020年計劃完成排查整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7年1月18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住房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趙暉,住房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張學勤介紹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進展情況,并回答了媒體相關提問。
媒體:我有兩個問題,一是有媒體報道,現在中國的鄉村垃圾成災,并且正在逐步向農田擴散,您認為大量的“垃圾山”是如何形成的?下一步究竟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治理?二是住建部去年表示在2017年6月底前完成非正規垃圾堆放點的治理工作,到2020年底前完成集中的整治工作,目前進展怎么樣?
趙暉:這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垃圾問題各方面報道也很多,中央高度重視。
個問題是“垃圾山”怎么形成的,有幾點給大家交待一下,形成的原因:
一是我們指的“垃圾山”首先是指規模較大的堆放點,這是長期的歷史原因形成的。我們國家原來的垃圾處理能力低于垃圾的產出量,到2012年,我們國家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超過了垃圾的產生量,處理設施相對不足,這個時間較長,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未得到無害化處理的垃圾就進行臨時堆放,但也是有管理的。
二是建筑垃圾,這是造成“垃圾山”的重要原因。現在是城鎮化發展的高峰期,建筑垃圾產生的量相當大。我們國家生活垃圾治理已經取得了歷史性的、里程碑式的成就,目前我們國家城市生活垃圾能做到日產日清,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4%,特別是與十年前相比,城市無害化處理能力增長了1倍,但是垃圾量只增長了20%。由此可以看出中央和各地努力的成就。“垃圾山”的形成,除了生活垃圾以外還有建筑垃圾,很多“垃圾山”是建筑垃圾的臨時消納場。
三是農村的垃圾,剛才講農村垃圾倒進田里,這個事情倒不是很突出,農村垃圾的問題倒不是“垃圾山”形成的根本原因,因為農村垃圾治理相對成熟,但形成的堆是多、散而小,形成不了“垃圾山”,可能有的建筑垃圾堆就近堆放,也有的農民就把生活垃圾投放到那里頭。
四是報道的一些偷排偷倒,這些現象有,是極少數的。目前的法律制度和各地監管很嚴格,但也難免有一些單位和個人受經濟利益驅使進行偷排偷倒,一旦發生,社會影響很大,所以報道比較多,但是從量上來看是極少的。這是四大原因。
近黨中央很重視這件事,因此去年我們成立了13個部委的垃圾治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垃圾山”這個名字是口語,正規的叫法是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所以,大家一定要正確理解,絕大部分所謂的“垃圾山”是有管理堆放,但沒有做到無害化處理。
去年召開了電視電話會議,目標提出到2017年上半年完成排查,全國縣以上單位都要排查,500立方米以上的都作為排查對象,排查方法包括遙感、航拍、人員現場排查,排查內容是垃圾成份、垃圾體積、堆放時間、有無管理等這些情況,然后建立臺帳,全國再匯總。
第二步是從今年6月份排查結束后開始整治。整治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設定是2020年基本完成排查整治。整治任務也很艱巨。一般來講,建筑垃圾為主的,我們采取覆土,然后綠化,形成公園。北京的南海子郊野公園為例,幾百年前是獵場,一片森林,上世紀50年代開始種糧食、種水稻,到了60、70年代燒磚了,挖出一個大坑,城市建設再擴大后,開始變成建筑垃圾的堆放場,經過幾輪整治后非常漂亮,形成比頤和園規模要大很多的生態公園,回到了100年前的形態。
從南海子的事例,能看到我們國家這100年的發展歷程,是一個縮影,也是一個螺旋式循環上升的過程。實際上每個階段都是對資源的有效利用。有機物比較多的垃圾堆放點,就要通過垂直帷幕防滲、沼氣導排、滲濾液處理等,就地整治。危害大的必須要搬遷,估計這種量不會太大。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發達國家,包括美國也是用了幾十年時間治理非正規垃圾的填埋場、堆放場,所有我們國家也要經過這個過程。
原標題:2020年我國計劃基本完成對“垃圾山”的排查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