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廢氣處理】霧霾的罪魁禍首是誰?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答案。為解決空氣污染問題,政府拿出了長期根治的決心與舉措。2月3日,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應對重污染天氣,環保部要用硬措施。多措并舉集中治理,我們的晴天還會遠嗎?
硬措施應對重污染天氣 祛除霧霾力保藍天白云
據環保部網站消息,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2月3日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分析研判2017年一季度大氣污染防治形勢,并對下一階段工作作出部署。陳吉寧強調,要持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用硬措施、硬辦法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務求取得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
會議認為,今年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污染物擴散條件較往年更為不利,溫度略高于常年,偏南風多于常年,不利于空氣擴散,易造成污染物積聚,形成重污染天氣。需進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減排力度,努力改善空氣質量。
應對重污染天氣,環保部要用硬措施,我們的晴天還會遠嗎?
延伸報道:霧霾罪魁禍首是誰?
霧霾的罪魁禍首是誰?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答案。河北是中國的鋼鐵大省,至2013年,河北生鐵、粗鋼和鋼材產量連續12年,但另一方面,作為霧霾污染重災區,河北唐山、保定、邢臺、邯鄲等地長期占據全國空氣質量差城市排名前十。河北以煤煙型顆粒物為主要特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巨大,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是鋼鐵行業。
自2013年9月國家頒布大氣污染行動計劃以來,河北省展開了規模浩大的大氣污染治理運動,鋼鐵行業是主要的對象。
河北省提出2014年要壓減1500萬噸粗鋼產能的目標,根據河北省政府提供的新數據,截至10月底,河北省已累計壓減煉鐵產能1202萬噸、粗鋼產能977萬噸,離當年的任務還有一定的差距。圖為遷安市九江鋼鐵廠的鐵礦粉、焦炭等材料都裸露在外,污染嚴重。廠區煙囪林立,每天都有大量濃煙在排放。
霧霾15年:一步步變重
NASA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MODIS)自1999年隨衛星Terra發射以來,一直致力于觀測地球表面情況,科學家據此了解氣候和環境如何相互作用。中國華北地區的霧霾多次被MODIS捕捉,從2001年的氣溶膠污染,到2008年奧運年空氣污染的改善,及之后越來越厚重的灰霾,都在太空中被看得清清楚楚。
2002年1月11日。霧霾覆蓋下,東部大部分地區變成不透明的灰色,幾乎掩蓋了地面的細節。北京是氣溶膠污染嚴重的地方。氣溶膠在環境保護學科中的定義為懸浮在空氣中的固態粒子或液態小滴物質的統稱。氣溶膠粒子能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附著在呼吸道上,甚至進入肺部沉積下來,危害人的健康。
2008年7月21日。隨著2008年8月8日至24日的北京奧運會和9月6日至17日的殘奧會即將舉辦,北京實施了新的措施減少污染。到2008年7月20日,污染控制措施生效。除了出租車和奧運車輛,汽車單雙號限行;大多數建筑工程停止施工,北京周邊天津和唐山的工廠關閉。
2013年12月7日。2013年12月,中國遭受一場嚴重的大氣污染。厚重的霧霾帶從北京延伸到上海,距離約1200公里,污染的空氣呈灰色。雖然中國華北、東北地區經常面臨霧霾的爆發,但擴散到南方卻不太常見。
2015年12月7日。華北地區被厚霾覆蓋。霧霾從北京向西南延伸了數百公里,至陜西西安附近的關中平原低洼地區。北京對空氣污染發出了次“紅色預警”,學校停課,汽車限號,一些工廠停止運營。2016年12月6日。12月4日,中國東部多地發出橙色警報,重度霧霾覆蓋全國大片地區,北京機場的乘客不得不放慢了腳步。
電子顯微鏡下的霧霾顆粒
北京化工大學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實驗室劉勇教授通過臺式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近期使用后的防霾鼻罩濾芯上采集的霧霾顆粒,以及分析霧霾顆粒里面含有的各種元素。
據悉,霾的組成成分非常復雜,包括數百種大氣化學顆粒物質。其中有害健康的主要是直徑小于10微米的氣溶膠粒子,如礦物顆粒物、海鹽、硫酸鹽、硝酸鹽、有機氣溶膠粒子、燃料和汽車廢氣等,它能直接進入并粘附在人體呼吸道和肺泡中。
此外,去年攝影師張超也通過顯微鏡,將霾顆粒放大1000倍后,發現他們形狀各異,有復合體,有生物顆粒,有礦物質的,看上去觸目驚心。
這些顆粒物通過人體呼吸,進入呼吸道,會引發氣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哪些措施能還我們藍天?
為解決空氣污染問題,中國政府同時拿出了長期根治的決心與舉措。政府宣布將取消或推遲建設多個煤電項目,將減少至少150千兆瓦的煤炭發電量,將2020年煤炭發電總量限制在1100千兆瓦以內。
通過此舉,煤炭發電在中國總發電量中所占的比重將從目前的67%降至55%左右。與此同時,中國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如太陽能和風能發電項目。
這些舉措不僅僅能在短時間內遏制霧霾,從長遠來看也對環境氣候有利,因為燒煤會排放出大量的碳化物。此外,中國積極參加了以應對氣候變暖為主要議題的巴黎氣候大會,中國政府的決心體現在具體可見的行動中。
與此同時,北京啟動了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建議民眾減少外出,在可能的情況下在家工作。此外,北京還在霧霾紅色預警期間實施機動車限號出行的規定,這和歐洲幾個空氣有污染的城市所采取的措施是一樣的。
霧霾的防護措施有哪些?
老人、兒童、孕婦及患有心、肺疾病的人群,在霧霾天氣時,要避免戶外活動,盡量減少出行,如果必須出門要采取帶口罩等防護措施;外出回來后應及時清冼面部及裸露的肌膚。室內的PM2.5除了室內吸煙、燃料燃燒、烹調油煙等來源外,主要來源于室外,霧霾天氣時盡量關閉門窗,減少外環境顆粒物進入室內。有條件的家庭可以使用空氣凈化器,減少室內顆粒物的污染。
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普通口罩及一次性無紡布口罩對于灰塵和大顆粒物可能有一定的阻擋效果,但是對于霧霾、PM2.5 或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顆粒的防護是不足夠的。建議選擇標有KN95或N95(在標準規定的測試條件下,過濾非油性顆粒物低效率為95%的口罩)、FFP2(低過濾效率94%)及其以上標準的口罩。此外,消費者在選擇口罩時,除了防護功能外,還要結合使用者的臉型和舒適性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以確保有效的防護。
國外曾經如何治理霧霾?
歐洲:2008年4月,歐盟委員會頒布了《環境空氣質量指令》,規定到2020年,歐盟各成員國必須在2010年的基礎上平均降低20%的可吸入顆粒物。經過多年努力,歐盟成員國目前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已經比2000年減少了15%。
具體來看,為了重點治理城市空氣,德國采取了車輛“環保貼”的限行措施,即根據汽車的可吸入顆粒物排放情況,限定其行駛區域,違反規定的將被罰款40歐元;意大利則對排放污染物嚴重的汽車征收重稅,同時設置“綠色周日”活動,規定當天只有電動汽車等環保車才能上路行駛。
美國:美國采取區域環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限,進行統一管理。環保機構有權進行立法、執法、處罰,并通過強制執行手段和監控、技術改進等相結合的方式協調開展工作。1990年,《清潔空氣法案》修正案通過,美國環保署1997年設立專門針對大氣PM2.5含量的標準,以便更好檢測過去被忽略的這類細小顆粒物。
原標題:環保部要用硬措施應對重污染天氣,晴空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