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環保示范】目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兩輪強化督查已經完結。其中,浙江省杭州市派出的督查隊伍工作扎實細致、作風嚴謹,善于抓住督查工作重點、難點問題,在首輪次督查結束后,受到大篇幅的文字表揚。浙江環保執法人員,緣何脫穎而出?在京津冀治霾大督查又帶回了怎樣的啟示?
今年4月7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以下簡稱“京津冀治霾大督查”)拉開序幕。來自全國30個省的5600名環境監察執法精英,支援位于“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8個城市(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部分城市及北京、天津)的大氣污染治理,前后25輪次,整整350天。截至目前,兩輪次的接力督查已經完結,杭州、寧波兩組都已凱旋。
就在首輪次督查結束后,省環保廳收到了一封來自北京的“表揚信”——國家環保部在相關通報中,用較大篇幅的文字,表揚了淄博組(杭州市)的突出表現,認為“浙江省杭州市派出的督查隊伍工作扎實細致、作風嚴謹,善于抓住督查工作重點、難點問題,既在督查數量和發現問題數量上表現突出,又在發現問題的質量上體現較高水平。”
浙江環保執法人員,緣何脫穎而出?在這次征途中,又收獲了什么,帶回怎樣的啟示?
北上執法
交出亮眼成績單
從杭州到山東淄博,870多公里,高鐵5小時路程。此前,京津冀治霾大督查第16督查組組長、來自杭州市環保局的劉雄偉,從未到過淄博。幸而,城市是陌生的,環保執法卻是熟悉的。尤其是近年來,在浙江打造“嚴環保執法省”的氛圍下,環保戰線一次次開展執法大練兵,大家隨時征戰一線,業務技能過硬。
4月7日,抵達淄博的當天下午,他們做的件事,就是認真聽當地政府介紹情況。隨后,去環保局調取近兩年的環保信訪記錄、小散亂污企業名單以及在線監管數據,梳理出一份重點督查名單,“絕不打無準備之戰”。
在淄博的20天里,劉雄偉一組的足跡,遍布5區3縣3個開發區,共檢查企業319家,發現各類環境違法問題240件。從上午8時起到晚上收工,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平均每日檢查16家企業,發現違法問題12件,多的一天,還帶回了28個案件。
數字里,浸潤著汗水與付出。一家混凝土攪拌企業的除塵器,位于50米高的煙囪之上。面對企業主的敷衍,督查員二話不說,徒手沿著腳手架爬上煙囪,拍下設備早已被水泥堵住的證據,讓對方心服口服;北上的第三天,督查組就破獲了一起垃圾處理場在線監測數據作假案件,被環保部作為典型案件予以公布。來自浙江的這股環保執法力量,猶如一道綠色閃電,勢如破竹地打開了局面。
首輪長達20天的督查結束后,杭州組以900多的總分,于同輪次的組別,受到環保部的通報表揚,浙江環保鐵軍首戰告捷,不辱使命。
杭州組歸來不久,淄博以西400多公里的河南安陽,來自寧波市環保局的第26督查組組長、寧波市環境監察支隊支隊長劉增凱,遇到了更為棘手的問題。安陽轄區內的各縣、市環保局長更迭頻繁,任期長的一個1年零1個月,短的一個到任不過幾天。環保局長對當地的情況尚且不熟悉,督查組又該從哪里入手?
協商后,劉增凱一組瞄準固定污染源和高架污染源,以當地鋼鐵、水泥、焦化等涉氣行業為重點對象,拉開了暗訪督查的序幕。執法周,他們常常遇到企業閉門、宣稱停工,或用彩鋼棚封門,阻礙執法人員進入的情況。有備而來的督查組,及時出動無人機,輕松翻越欄桿,于高空之上,拍攝下企業的偷排證據。在安陽市的兩周內,寧波組同樣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共檢查企業208家,發現各類環境違法問題200余件。
南北碰撞
互學經驗“照鏡子”
督查組與被督查地,原本是矛盾對立的關系。但浙江環保人的北上之行,卻打破了這種尷尬局面,讓浙江經驗在南北碰撞中得到印證和提煉。“督查并非代替地方監管,而是要與當地形成共識。”劉雄偉說,來到淄博的他們,從督查開始之初,就與當地達成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當地環保局甚至直接把在線監管數據中心的門禁卡,交到了他的手里,“我們是互相借力。他們借助我們理家底、查問題,我們借助他們熟悉當地情況、找準問題癥結。”
“他們實際上是干活來了,幫著我們工作。”山東某地一位環保局長在接受采訪時坦承,督查行動給當地帶來直接的好處是:市領導直接拍板,給環保部門增加了15個編制,以解決長期以來監察隊伍人手不足問題,“督查組的到來,至少加快了問題的解決。”
對北上的劉增凱來說,這次督查其實更像是一次“照鏡子”。兩周內,執法車在北方的曠野中奔馳,每天奔波上百公里,劉增凱卻只看到過兩次田野間秸稈焚燒的情況。當地的秸稈焚燒為何能管得這么好?好奇心驅使下,他在督查之余,抽空向當地環保部門取經,學習了當地從省到村、五級網格化的管理制度。
學習和交流,從來都是雙向的。督查期間,恰逢當地舉行鄉鎮黨委書記夜間交流會,劉增凱被邀請到會上做經驗交流。他把寧波多年來累積下的“小散亂污”企業治理經驗傾囊相授。“浙江的工業企業環境管理,給我們很多啟發。”河南當地鄉鎮黨委書記們對浙江“嚴環保執法省份”早有耳聞,更希望趁這次機會多學經驗、補足短板。
5月初,浙江VOCs治理現場會議在寧波落幕。在VOCs治理方面領跑的寧波,把浙江先進經驗應用到了安陽。考慮到此次督查以涉氣企業為主,他們特地帶上便攜式VOCs檢測儀。先進的技術在督查中起到關鍵作用,此次督查中,寧波組共查出26個VOCs治理案件。
這場南北交匯的督查,讓懷著藍天白云共同理想的督查者和被督查者,都尋求到了不同的收獲。
先行先試
環保“垂改”正鋪開
京津冀強化督查,仿若一面放大鏡。透過這次行動,現階段全國環保執法存在的問題和紕漏,都被“照”了出來。
“全國各地的執法人員匯聚在京津冀,發現的問題卻不只存于京津冀。”劉雄偉說,例如監測數據作假,杭州環保局不久前就破獲了一起在線監測數據作假的案件,上半年刑拘5人。
參與督查的環保工作者發現,無論南北,現階段的環保執法,很多問題都是共有的,比如基層執法人手不足;人少事多、不敢休假等。
對此,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在2016年2月完成的《關于加強環保執法能力建設的提案》中這樣論述:在一些區縣,環境監察大隊的人數僅在個位數,卻需要管理上千家企業。從工作量上看,執法人員擔負著十幾部環保法律法規、數十項環保標準的執行任務,有些地方還要負責核實企業的各種排污數據等很多額外工作。此外,還有很多工業企業特別是規模以下企業以及非法企業,藏匿在山區或偏遠農村,前往監測以及執法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很高。
在強化督查中,這些弊病或多或少地暴露了出來。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曾以四個“難”,概括地方環保管理體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難以落實對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監督責任;二是難以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對環境監測監察執法的干預;三是難以適應統籌解決跨區域、跨流域環境問題的新要求;四是難以規范和加強地方環保機構隊伍建設。
值得慶幸的是,破冰已經開始。2016年9月2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拉開全國環保系統“垂改”大幕。我省紹興市作為環保“垂改”的全省試點,已在探索先行先試,將在明年全面鋪開“垂改”。
除此之外,劉增凱認為,這種交叉式的大督查,能客觀、快速地發現問題,值得運用到浙江環保執法中來。
而今,千里之外的大督查,仍在持續升級。已經歸來的劉雄偉們覺得,人家的問題已經找過了,是該低頭好好看看自己的時候了。
原標題:參與京津冀治霾大督查,浙江團隊獲環保部點贊——嚴環保執法,展現綠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