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近年來,土壤污染防治成為熱點環保話題,目前我國的土壤污染現狀不容樂觀。但是,土壤治理,尤其是土壤修復仍然占據廣闊市場。未來,有望從進一步整合產業鏈、創新商業模式等方面著手,充分挖掘土壤治理市場潛力。
近年來,土壤污染引發的危害常有耳聞,如湖南鎘大米事件、北京焦化廠毒地事件、常州外國語事件等。土壤污染,作為一個離我們并不遙遠的名詞,卻常常沒有得到重視。本文將探討我國土壤污染的現狀、對比國外土壤污染治理的措施、分析土壤治理市場、產業鏈和商業模式,旨在土壤治理行業爆發前的黎明與各位PPP從業者一起共同探討。
土壤污染是什么
土壤污染指的是由人類活動產生的具有生理毒性的物質或過量的營養元素進入土壤,其數量超過了土壤的自凈能力,從而導致土壤性質惡化,終危及人體健康及生存發展的現象。
目前我國土壤污染現狀不容樂觀
根據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在2014年4月17日聯合公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數據顯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從土地利用類型看,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重污染企業用地、工業廢棄地、工業園區、固體廢物集中處理處置場地、采油區、采礦區、污水灌溉區、干線公路兩側土壤點位超標率分別為19.4%、10.0%、10.4%、11.4%、36.3%、34.9%、29.4%、21.3%、23.6%、33.4%、26.4%、20.3%。從污染分布狀況來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長三角、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鎘、汞、砷、鉛4種無機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現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方向逐漸升高的態勢。
同時,法律法規不完善、資金缺口大和治理技術滯后制約著我國土壤污染治理前進的步伐。
法律法規還不完善。一方面,相關政策法律缺失,質量標準不完善。目前我國涉及土壤保護的法律法規主要有《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等。在環境質量標準層面,國家已出臺《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但其中僅包含8種重金屬、2種農藥,且只針對農用地土壤保護,已經相當滯后。2016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但總體來看,我國土壤污染治理的相關法律標準體系還不完善,依然需要完善立法。
資金缺口大。在《2016年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預算表》中,新增了土壤污染防治專項預算項目(原為重金屬治理專項),預算數為90.89億元。而根據北極星節能環保網的統計,我國已有333.33萬公頃耕地因遭受污染而不宜耕種,約有1600萬公頃農業耕地遭受農藥污染。按受污染的農業耕地土壤修復成本較低的修復方法來估算(每公頃的修復成本30萬元),僅耕地修復所需資金總額將高達約5.8萬億元。與修復需求相比,現有的資金投入還遠遠不夠,資金缺口非常大。
土壤治理是千億大市場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預測,2016年到2020年我國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從462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219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6.52%。
國內的土壤修復通常以工程形式體現,多為污染場地修復,資金來源一般為政府部門、土地開發商和污染企業。數據顯示,國家支持的修復資金占75.3%,其余資金來自污染企業和地產企業。目前土壤修復行業還處于產業發展初期,2014年開始成長迅速。根據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研究院數據庫(JIEIDatabase)數據,2006-2009年間,環境修復項目增長緩慢,每年項目總數不超過20個。2013年我國公開招投標和簽約的修復工程項目有28項,金額約15億元;2014年土壤修復工程項目數量和投資金額同比上漲42.8%和13.3%。根據《2015中國土壤修復發展白皮書》,2015年全國土壤修復工程項目超過100個,合同簽約額達到21.28億元,比2014年的12.74億元增長67%。
從土壤治理企業數量的維度來看,土壤治理剛起步。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全國涉及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的企業在2010年之前不超過20家。而到截止2013年底,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掌握的企業數量已經超過300家。2014年全國已經有超過500家土壤修復相關企業,2015年全國從事土壤修復業務的企業數量增長至900家以上,比2014年翻了將近一番。據新統計,“土十條”出臺后(2016年5月)擁有土壤修復相關業務的企業數量已接近2000家。
綜合國內土壤治理項目數量和從事企業數量的增長情況,我們相信土壤治理是一個待爆發的大市場,我們預計未來10到15年該行業將步上發展的快車道。
土壤修復產業鏈有待進一步整合
土壤治理行業產業鏈從前段到后端分別是污染土地檢測機構、藥劑商、設備提供商、環保咨詢機構(監理機構)和工程公司。從總體情況來看,土壤治理的產業鏈在國內才剛起步,產業鏈前端的檢測單位目前市場極為分散,趨于特征較明顯,主要參與者以省(市)環境檢測中心為主。藥劑、設備仍以進口產品為主,國內企業有待進一步發展。目前國內主要土壤治理公司從事的業務以產業鏈后端的工程為主。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