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生態效益與經濟利好雙重效應疊加下,追求精致化生態環境的“海綿”正迎來新一輪發展契機。公開資料顯示,海綿城市即是采用源頭控制、中途遷移、末端調蓄等多種有力舉措,實現城市自由呼吸的生態應用體系。而在海綿城市建設掀起的一股股浪潮下,如何規避夾雜其中的暗礁仍是業界關注焦點。
從灰色空間走向綠色效應 海綿城市提速“黃金時代”
天降暴雨,如何讓城市實現自由呼吸?海綿城市被人們寄予厚望。
事實上,每逢盛夏時節,暴雨突襲過后導致多地相繼開啟“看海模式”。實現與水和諧共處,仍是國內眾多城市發展的題中之義。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由于傳統硬化路面無法達到滲水效果,致使無處安放的雨水匯集至低洼地并進而形成內澇。與此同時,經由傳統排水模式即通過地下排水管網匯入河湖后,夾雜其中的固定污染源也隨之四處奔流,將對水質安全產生深遠影響。
那么,如何既能規避暴雨侵襲,又能將雨水回收利用,緩解日趨嚴峻的水資源緊張困境的同時,也能一定程度上牢筑水資源保護屏障?從海綿城市將能找到答案。顧名思義,海綿城市即城市如同“海綿”一般收放自若,在應對諸如暴雨的生態災害時可具備良好彈性,遇到降雨時可有效吸納雨水,并在隨后的涵養水源、滲透凈化等過程期間,優化城市水生態環境資源配置。
“以前是將雨水迅速排走,現在是將雨水留下來以備不時之需;以前是對城市道路進行硬質鋪裝,現在是將其蛻變成自然狀‘海綿’。”具體而言,在干旱時,將蓄存的水資源釋放出來,并實現綠色循環利用;在雨季時,將瞬時傾瀉的雨水進行儲藏,令城市中的水資源遷移更為自然。誠如“一座城市應對雨水好的辦法就是‘小雨蓄起來,中雨排出去、大雨別成災’。”有輿論曾對海綿城市這樣評價道。
而解決之道,在于將粗放式灰色空間轉化為精細化生態效應的城市發展理念。這其中,將無法滲透的雨水留住,實現水資源綠色循環體系,是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標的。自2015年起,財政部、住建部及水利部就在全國范圍內設立了近30個試點城市,旨在通過區域性經驗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改善城市人居環境,重點改善城市水生態系統循環、城市內澇難題,并由此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海綿范例”。
同樣是在2015年,隨后印發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則對海綿城市建設規模勾勒出了更為明確的路線圖:截至2020年,逾20%的試點城市建成區將實現70%的降雨就地消納與利用建設目標。而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海綿城市再次被重點提及:加速綠色“海綿”建設進程,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至此,頻頻亮相于頂層設計中的海綿城市迎來了“黃金十年”。
也正得益于近年來密集釋放的政策紅利,一場場關于城市破題內澇、重煥生態系統的改革大幕相繼拉開。在過去的短短兩年里,海綿城市建設已全面大規模鋪開。也近乎在同一時間,以市場杠桿撬動的海綿城市建設市場,在改善城市整體環境質量的同時,也為當地經濟建設提供了新的支點。誠如在持續發力海綿城市建設期間,包括制造裝備、制造材料、施工工藝、水生態環境綜合修復在內的應用體系也正朝著產業化方向邁進。
機遇與挑戰并存。硬幣的另一面,短期內強力助推的背景下,現階段海綿城市在法規標準、應用理念、項目施工等方面的短缺等,都將成為海綿城市建設亟待補齊的短板。更為嚴峻的現實問題是,除了高昂的建設成本、尚不明晰的商業模式外,眾多業界資深人士指出,迄今海綿城市更像是一種頗具躍進式的建設熱潮。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規劃中心副主任邢海峰進一步指出,作為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根本性舉措,亦是一項由點及面的系統性建設工程,海綿城市盡管擁有前景可期的投資體量,但迄今仍存多重發展壁壘。以面對強降雨影響為例,若是以城市內澇作為衡量海綿城市的標尺,則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則將顯得尤為片面。
因為,本就以改善城市綜合生態系統為宗旨的“海綿”,并非只是針對內澇的一劑“速效救心丸”,正如同盡管被視作萬億級產業盛宴,但熱潮過后又有誰在裸泳?是迄今海綿城市建設期間亟待思考的命題。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