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基礎,如果數據都是假的,那么后果不堪設想。為打擊環境數據造假行為,國家制定了大批政策法規,打響了打假攻堅戰,然而,造假行為仍舊存在,漏洞尚未補全,路漫漫其修遠。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環境監測數據造假攻堅戰打響
環境監測數據是什么?它是環境執法的基石,是環境治理的重要依托,更是影響全國民眾對生態文明建設及環境污染治理信心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但這些都建立在環境監測數據真實有效的基礎之上。
自2015年初新環保法實施以來,重點企業均被要求安裝環境監測設備,環保部不斷加大對環境污染的督查力度,對環境作假行為起到了巨大的震懾作用。
2016年底,高人民法院、高人民檢察院發布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從事環境監測設施維護、運營的人員實施或者參與實施篡改、偽造自動監測數據、干擾自動監測設施、破壞環境質量監測系統等行為的,應當從重處罰。
然而時至今日,環境監測數據這塊檢驗環境質量的“試金石”仍舊存在失真的現象,風向標意義無法凸顯,非但大大損害了環保部門的形象和公信力,更是對各地環保工作的推進形成了巨大掣肘。
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的情況緣何屢禁不止?
我們認為,這與某些地方政府“柔性”執法有著直接關系。為了“一步到位”地實現環境質量達標,“簡單粗暴”地緩解考核壓力,地方政府對環境污染造假企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成為數據造假者的幫兇。外加排污企業鋌而走險,違法成本較低,使得“造假”成為人盡皆知的潛規則。
“假數據”背后是“真污染”,在監測數據造假背后,暴露的是我國環境監測領域的諸多漏洞與短板,這些薄弱環節一日不補,假數據便會越發肆無忌憚,成為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惡疾”與“腫瘤”。
知己知彼,又該如何堵住數據造假的源頭?
對環境監測造假行為“零容忍”,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懲處一起,才是應對數據造假的正確“姿勢”。具體而言:,各級環保部門亟需強化干部職工的法律意識、“紅線”意識和職業道德意識;第二,構建與完善民眾參與渠道,提高人民群眾對數據造假的監督舉報積極性;第三,加強問責,加大懲罰力度,對于弄虛作假企業及違法亂紀者進行強有力的的打擊。
更重要的是,一旦發生數據造假行為,必須一查到底,真正斬斷造假利益鏈條,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同時,更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形成“天網”,確保環境監測不存在巨大漏洞,更沒有漏網之魚。總之,整體布局、加強監管、嚴厲查處三者缺一不可。
為了強化對環境監測數據的造假力度,近日,環保部發布新修訂的《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明確規定:
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按照強制公開和自愿公開相結合的原則,及時、如實地公開其環境信息;縣級以上地方環保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企業事業單位公開的環境信息及政府部門環境監管信息,建立企業事業單位環境行為信用評價制度。對于重點排污單位不公開或者不按照規定公開環境信息、或公開內容不真實、弄虛作假的,依照相關規定,縣級以上地方環保主管部門應責令改正,處三萬元以下罰款。
不管怎樣,針對環境監測數據作假的攻堅戰已然打響,隨著這場戰役的深入推進,我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體系將進一步優化完善,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的美麗中國夢也即將實現。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