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廢氣處理】大氣污染治理形勢嚴峻,國家重視,民眾關心,已成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過程中必須破解的難題。但大氣污染的治理自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因此網格化監測市場也瞄準了這個契機開啟了加速度。
大氣污染防治迎來曙光 “網格化”將成主流
近年來,環境污染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的生活,尤其是大氣污染問題愈演愈烈,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今年是“大氣十條”的收官之年,各地政府紛紛走上了治霾之路。而網格化監測系統,因其、科學,能有效提升治理霧霾的工作效率,能為環境監管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等優勢,成為治霾的新主流,也備受一些地方政府的喜愛。
網格化治理已成大趨勢
北京師范大學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趙傳峰坦言,國內此前布設的監測點位及源解析設備,僅能提供某區域大概的空氣污染狀況和當地污染物的相對產業貢獻信息,很難滿足各城市大氣污染治理要求。
國務院辦公廳曾頒發《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要求各市、縣政府將本行政區域劃分為若干環境監管網格,明確監管責任人,落實監管方案。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人力、物力有限,并且時效性和對突發污染事件的反應、判別存在不足。
為了打破監測點位不足、面源污染管控難等目前困擾大氣污染治理等難題。以河北等代表的各地紛紛建設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監控平臺,通過安裝涵蓋區域內各個大氣污染源的空氣微型監測站,實現監測與監管協調聯動,對大氣污染監管。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柴發合表示,網格化監測系統,可以幫助實現實時全網覆蓋監測,由此有助于形成新的環境監管格局。
網格化治理的作用凸顯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院長許皞表示,采用網格化治理模式,作用分為兩大層面:
一方面,根據整個區域的空間布局、污染源分布狀況,布設監測站點形成網格,對整個區域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實時監控區域的空氣質量整體狀況和變化趨勢。
另一方面,對本地區某些敏感地帶適當加大網格密度。比如對主要固定污染源、工業園區、道路交通、城鄉“小散亂”污染重發區等排放源進行重點監控,科學評估區域內有組織、無組織排放源的污染排放狀況及其對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
具體而言,在微觀上,可實時監測污染源(如工地、工廠等)污染物的排放情況及其對周邊區域的擴散影響;在宏觀上,可反映出整個區域的空氣質量的動態變化。
為此,網格化監測數據應深挖和應用。網格化監測數據是多點位、高頻率的三維時空大氣環境質量監測數據,隨著監測時間的推移,數據的積累,為進一步開展大數據分析和深度挖掘提供了數據基礎。利用這些數據,可以開展很多科研和應用,包括污染起源解析、聚類分析等。
網格化監測市場魚龍混雜
據公開數據顯示,從事網格化市場的企業正如雨后春筍般冒出,而網格化監測系統,因其、科學,能有效提升治理霧霾的工作效率,能為環境監管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等優勢,成為治霾的新主流,也備受一些地方政府的喜愛。這些因素,促進了網格化市場的火熱發展。
但目前的網格化監測市場魚龍混雜,各企業都想瓜分這塊大蛋糕,于是,出現打著“治霾”口號的各種網格化監測系統,表面上看,各系統都大同小異、相差無幾,但實際上,各網格化監測系統的重點卻不一樣,有的將“精”與“準”放在對污染源的把控上,而有的卻放在對數據的監測上。這兩者治理效果相差甚大,需要仔細辨別。
在霧霾、臭氧等污染仍舊是人們心肺之患的當前,網格化監測系統必定成為主流,如何糾正理解性的偏差,防止網格化監測誤入歧途,使其發揮實際存在價值,才是政府、相關專家真正要思考的問題。
名詞解釋:網格化監測
詳細來說,網格化監測系統能形成一張監測空氣的“天網”,可以將采集到的數據和現有的標準站監測站點進行疊加、對比分析和校準,二者結合,生成時空動態趨勢圖從而獲取全區高密度高頻度的大氣顆粒物濃度監測數據,運用基于GIS的后臺數據分析統,進行監測數據的篩查、校準、統計分析和動態圖繪制,實現全區大氣顆粒物濃度的時空動態變化趨勢分析,進而判斷污染來源,追溯污染物擴散趨勢,對污染源起到大程度的監管作用,為環境執法和決策提供直接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