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地方新聞】秋冬季大氣污染再度來襲,京津冀地區再迎重污染天氣考驗。10月31日上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環保廳局長齊聚環保部例行新聞發布會,針對如何打贏藍天保衛戰,圍繞環保垂改、大氣十條、能源結構三大關鍵詞,京津冀將會作出什么舉措作出解釋。
如何打贏藍天保衛戰 京津冀環保“一把手”這樣說
目前,北京已設立北京市環境保護督察辦、督察中心,而河北省環境監測中心、河北省環境綜合執法局已正式運行半年。作為個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的試點省,河北的垂改涉及環境監測、監察、執法等基礎制度的重構。
環保部宣教司巡視員劉友賓稱,煤改氣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大氣治理措施。即使個別地方出現了民用氣短缺問題,也會及時調劑,確保氣源充足供應。一些地方出現的價格波動,環保部有關司局負責人正與有關部門協調。
攻關項目借鑒“兩彈一星”攻關模式,成立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形成了一支一千多人的攻關隊伍;實行“包產到戶”的跟蹤研究機制,開展“一市一策”科技支撐方面研究。
秋冬季大氣污染再度來襲,京津冀地區再迎重污染天氣考驗。
10月31日上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環保廳局長齊聚環保部例行新聞發布會。“大氣十條”收官之年,為打贏藍天保衛戰,京津冀將會怎么做?
三位環保“一把手”這樣說——
關鍵詞:環保垂改
北京已設立省級督察辦
以“保發展”為名,行地方干預之實,曾是環境監測監察執法工作中存在的難題。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正是為了破解這一難題,其中就包括備受矚目的中央環保督察。
2015年底,中央環保督察從河北開始試點,目前已實現31個省份的全覆蓋,共有10.2萬件群眾舉報得到辦結。
督察力度會不會減弱?這個備受關心的問題有了答案。南方周末記者獲悉,環保部近日通過了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總結評估報告,這意味著環保領域垂直管理改革已有新進展。
環保部部長李干杰在十九大記者招待會上指出,要推進有關中央環保督察相關法規的制定工作,把這項有效機制納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國家督省的體制機制已基本健全,省督市縣正在通過省以下環保垂直管理改革這項制度抓緊推進,二者要形成聯動。
目前,北京已設立北京市環境保護督察辦、督察中心,環境保護督察人員的編制也有所增加。在過去的6月至9月份,北京分兩批次完成對豐臺、房山、大興、朝陽、海淀、順義、昌平七區的市級督察。
而河北省環境監測中心、河北省環境綜合執法局已正式運行半年。作為個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的試點省,河北的垂改涉及環境監測、監察、執法等基礎制度的重構。
關鍵詞:大氣十條
津冀:完成25%目標,北京:付出的努力逐漸體現
“大氣十條”收官之年,河北、天津兩地已提前完成PM2.5年均濃度下降25%的目標任務,北京要達到60微克/立方米的目標任務仍然艱巨。
河北省環保廳廳長高建民表示,截至10月30日,2017年河北省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37.5%,已經提前達到“大氣十條”目標任務。
不過,高建民也稱,大氣污染治理雖然階段性目標已經完成,但是“全省上下壓力還是非常大”,只有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大氣污染才會盡快實現根本性好轉。
2016年,天津市PM2.5年均濃度是6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了28.1%,提前完成了大氣十條目標任務,“但與國家35微克/立方米的標準相比,還是非常高的。”天津市環保局局長溫武瑞說。
9月初公布的京津冀秋冬季攻堅行動為三地治理大氣污染提出了更高的目標,溫武瑞稱,這些措施的力度和強度,包括對于天津來說是創新的舉措,如錯峰生產、錯峰施工、錯峰運輸等。
而要達到PM2.5年均濃度60微克/立方米的目標,北京還有一定差距。北京市環保局局長方力對此表示,北京一直在努力治理,治理的路數是對的,也會持續不斷繼續做。
方力說,2013年北京的PM2.5年均濃度是89.5微克/立方米,跟2017年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年度目標相比就是要下降三分之一。而截至10月31日,北京PM2.5濃度同期下降超過34%,“接下來兩個月,人為努力的成分越來越顯現出來。”
關鍵詞:能源結構
天津城市散煤清零
對北方城市來說,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是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
方力介紹稱,北京2017年制定了30項重點任務攻堅治理大氣,700個村“煤改清潔能源”任務也將超額完成;年內將實現城六區和南部平原地區基本“無煤化”,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預計達到90%左右。
溫武瑞表示,為實現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天津啃下“硬骨頭”,將全市121萬戶城鄉散煤清潔取暖任務的完成時限,由國家要求的3年壓縮至2年。2017年已完成33.8萬戶“氣代煤”“電代煤”,在超額完成國家任務的基礎上,年內將確保完成61.3萬戶,實現城市散煤全部清零。
近期,天然氣價格上漲迅速,煤改氣成本高怎么辦?環保部宣教司巡視員劉友賓稱,煤改氣經過專家們反復論證,納入各地工作規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大氣治理措施。即使個別地方出現了民用氣短缺問題,也會及時調劑,確保氣源充足供應。一些地方出現的價格波動,環保部有關司局負責人正與有關部門協調。
在天津制定的保障預案中,如果出現天然氣供應緊張,特別是高峰時段受到影響的情況時,將采取調節非民用部門用氣量等辦法解決。
天津共有121萬城鄉散煤用戶進行煤改氣或改電,溫武瑞介紹,其中有60萬戶留到2018年進行改造,“之所以要留到明年改,主要是考慮到用電更清潔,更有保障,能改電的全部要改電”。
河北清潔采暖改造的策略則是“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目前已基本落實采暖季氣源65億立方,“基本能夠保障按省下達任務量確定的煤改氣居民用氣。”高建民說。
關鍵詞:霧霾攻關
28個專家團隊“包產到戶”“一市一策”
2017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提出重獎“攻克霧霾難關”的科學家,9月中旬,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已經啟動。
劉友賓介紹,攻關項目借鑒“兩彈一星”攻關模式,聚集所有優勢團隊和科學家,成立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形成了一支一千多人的攻關隊伍;實行“包產到戶”的跟蹤研究機制,組建28個專家團隊,已下沉“2+26”城市進行實地調研和駐點指導,開展“一市一策”科技支撐方面研究,同時也組建了共享的管理平臺,目前已經初步組織完成了大氣污染立體綜合觀測法,形成了重污染天氣預報,過程監測還有成因快速分析的基礎能力。
攻關項目涉及部門眾多,由環保部牽頭,聯合科技、農業、工信、衛生、氣象等部門以及中科院、高校等單位。目前環保部已經聯合相關部門編制完成了《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實施方案》,設置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重污染的成因和來源、排放現狀評估和強化管控技術、大氣污染防治綜合科學決策支撐、大氣污染對人群的健康影響研究等4個專題和28個具體課題。
公眾何時才能知道霧霾成因?劉友賓說,各地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氣象條件不同,大氣污染的構成和來源也不同,因此專家團隊深入市縣,“一市一策”,“各地PM2.5成因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
原標題:京津冀環保“一把手”齊聚,要對記者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