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媒體導讀】隨著全國環境整治工作的開展,垃圾焚燒產業加速布局,行業迎來發展的千載良機。然而城市垃圾處置涉及垃圾焚燒、填埋、分類以及環衛一體化等多個細分領域,雖然垃圾焚燒業乘勢增長,但垃圾收運、分類系統卻受到忽視,而行業也存在著運營管理、技術升級等方面的問題。
縱深探索資源化路徑 用系統思維解構城市垃圾處理
生態文明建設提速,傳統城市垃圾處理體系面臨重構。去年以來,隨著一系列環保政策、法規的密集出臺,垃圾分類和垃圾焚燒廠“裝、豎、聯”風暴成為整個城市垃圾處理行業新的關鍵詞。
如何在保證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置的同時,探索更為縱深的資源化路徑?如何用系統性、全局性思維審視城市垃圾未來發展走向?
在近日召開的2017城市垃圾熱點論壇上,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過去幾年,我國垃圾焚燒產業加速布局,但垃圾收運、分類系統卻受到忽視。城市垃圾處置涉及垃圾焚燒、填埋、分類以及環衛一體化等多個細分領域,涵蓋政策、市場、運營管理、技術升級四大緯度,未來我國將爆發一場系統思維下的城市垃圾技術革命。
廚余垃圾占一半以上
住建部發布的《2016年城鄉建設統計公報》顯示,至2016年年末,我國全年清運城市生活垃圾2.17億噸,比上年增長5.3%,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6.62%,比上年增加2.52個百分點。
如果算上全國1500多個縣及更大范圍內的鄉鎮垃圾總量,我國生活垃圾總產生量超過4億噸。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研究發現,與發達國家相比,廚余垃圾是我國生活垃圾主要的構成部分,占比達到62%,一些地方甚至達到70%——80%,而歐美國家廚余垃圾僅占25%。
“因為存在這樣一個巨大差異,我們的垃圾個特點是濕,含水率很高;第二就是易臭、易腐爛,這是認識我國垃圾處理的一個基礎。”劉建國表示,我國生活垃圾的整體特點是量大、品質較低,其中,廚余垃圾成為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難點和痛點。
僑銀環保科技股份公司環保事業部副總經理黃杰說,廣州每天處理生活垃圾大約2.2萬噸,其中廚余垃圾占50%以上,總量應至少在萬噸以上。目前他們面臨的狀況是,由于廚余垃圾量多且前端分類不到位,為廚余終端處理帶來不少技術難題,處理成本也較高。
“廚余垃圾前端和后端應該是唇齒相依的,但目前的情況是惡性循環,前端分類差,后端處理困難,投資高,運行難,成本也高。”黃杰說。
由于我國生活垃圾特殊的構成,為垃圾終端處理技術和設施的選擇帶來重大挑戰。近年,面對生活垃圾數量的急速增長,很多地方政府優先選擇垃圾焚燒,這使得垃圾焚燒設施快速擴張,已經從中心城市擴展到縣及鄉鎮,大部分城市形成了垃圾填埋和焚燒互相補充共存的格局。
但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逐漸提高,垃圾填埋和焚燒開始遭遇種種爭議,其曝出的一些環保風險也慢慢為外界所詬病。比如,垃圾填埋就面臨占地廣、選址難、味道重、滲濾液產生大等問題。
劉建國指出,垃圾填埋場的積水問題將是一個巨大隱患,也是目前所有垃圾填埋場運營中面臨的為棘手的問題。這一問題產生的根源就在于我國生活垃圾的構成特點:高水分、高廚余。“兩高垃圾管理得再好,很多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這就是為什么大家參觀一些大型垃圾填埋場,其實運營管理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依然能夠聞到很臭的味道。”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