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環保部部長李干杰表示,危險廢物處理能力真正發揮作用的只是四分之一左右。什么時候能夠把所有的危險廢物處理好?危廢處理市場有多大?政策方面又將采取怎樣的應對舉措?
6000萬噸處理能力竟然不夠 危險廢物到底怎么了?
11月2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結合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于檢查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進行專題詢問。會上,環保部部長李干杰明確指出,危險廢物處理能力真正發揮作用的只是四分之一左右,建了不少,沒有真正用起來。
在我國經濟社會突飛猛進的當前,環境問題復雜多變,已經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持推進的短板,而固體廢物中的危險廢物則是短板中的短板,正對大氣、水、土壤等產生著不容小覷的負面影響。
中國已經進入后工業化時代,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危險廢物體量與增量呈現雙重“井噴”。數據顯示,以2008年為界限,此前的危廢產生量穩定在1000萬噸,此后的增速加快,截至2015年工業危廢產生量已經超過4000萬噸,增長率超過15%。
而伴隨危廢體量的增加,近年來持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單位從800多家增加到2149家,處理能力從過去的700多萬噸,增加到現在的6471萬噸。既然危廢的產生量遠遠低于處理能力,緣何還會出現處置方面的問題?
李干杰同樣給出了答案:企業主體責任無法落實。眾所周知,與其他污染物相比,危險廢物處置費用偏高,這也是不少企業逃避環境監管、非法轉移、傾倒危險廢物的直接驅動力。而危險廢物的非法轉移具有比較強的隱蔽性、隨機性,基層的監管力量比較薄弱,導致監管工作不能全覆蓋。
按照地域分布來看,我國危廢處理能力的缺口更加一目了然。由于區域經濟發達,危險廢物產生量巨大,我國東部沿海及發達地區集中了大部分具有危廢處理潛質的企業。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無論是經濟發展程度,還是交通狀況,都相對落后,處理能力嚴重匱乏。據業內透露,全國范圍內,只有京津冀地區缺口較小,即使是其他發達地區,都同樣存在不小的處理缺口。
由此可見,提高危險廢物的處理能力已經刻不容緩。按照環保部規劃,下一步將抓好以下幾大工作:摸清底數,準確掌握監管對象的范圍;源頭防范,嚴格落實好企業主體責任;加強過程控制,強化危險廢物轉移監管;優化配置,加快處理處置能力建設;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統一監測監察執法體制。
由于治理的迫切性、政策的大力扶持及行業高利潤的誘惑下,危廢處理市場的前景被廣泛看好。根據E20環境研究院預測,到2020年,我國危廢市場有望形成2000億元以上的規模。也因此,環保企業躍躍欲試,社會資本暗潮涌動。
傳統危廢處理企業加快布局,跑馬圈地,跨界者通過并購、股權增資等方式紛紛殺入,使得涉及危廢處理業務的企業數量大幅增加。據悉,截至目前,至少有包括雪浪環境、東方園林、高能環境、瀚藍環境、巴安水務、金圓股份、康達環保等在內的15家企業布局危廢處理領域。
危廢處理企業數量的增加,對于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有著不容小覷的意義,但需要看到的是,目前我國危廢行業結構性不足的問題依舊是產業縱深推進的重大掣肘。如何破題?
我們認為,亟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新型的共生共贏關系,通過多種合作方式,形成產業內部的優勢互補,體現公平、有效、協同,補齊集中度低、互補度低、規模小、技術水平不高等短板,為企業創造更加優渥的生存土壤和成長環境。
而在政府政策層面,李干杰強調建立環保信息公開平臺,要求企業公開危險廢物相關信息,聯合公安機關繼續嚴厲打擊涉危險廢物違法犯罪行為,確立涉危險廢物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的法律制度,將涉危險廢物企業環境違法信息計入社會誠信檔案并向社會公開,把社會監督力量發揮出來。
至于6000萬噸利用處置能力什么時候能夠完全發揮出來,還是未知數,但“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此文為看點(中國環保在線hbzhan)原創內容,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