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隨著人口的日益增長、城市化規模的持續擴大,我國土壤資源日益緊缺。土地資源關系著老百姓的基礎生活保障。在此背景下,農田土壤污染修復技術的重要性日漸凸顯。
多維度分析農田土壤修復 三大效益日漸凸顯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農田土壤污染修復是改善農田土壤環境質量,保障糧食、蔬菜等農產品質量安全,為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甚至“水缸子”安全提供基本保障,終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一、如何評價農田土壤污染?
目前,農田土壤污染大多采用1995年頒布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的二級標準值作為評價指標,也有的采用土壤環境背景值的上限值來評價農田土壤污染情況。即:低于環境背景值上限值的可認為基本良好,農田土壤利用不受任何限制;高于環境背景值上限值、低于《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二級標準值的,則表明還沒有污染,農田土壤利用一般不受限制,但要分析和控制污染源;高于《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二級標準值的,則表示受到污染。
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GB 15618-1995)并采用土壤污染指數(實測值/二級標準值)法,進行農田土壤污染的分級評價:將土壤污染指數細分為1.0——2.0、2.0——3.0、大于3.0,分別定為輕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
補充材料:2016年3月10日,環境保護部辦公廳發布《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三次征求意見稿) 》征求意見的函,在2017年5月環保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鄒首民回答南都記者提問時介紹,標準目前還在進一步修改,希望今年年底按計劃出臺。
二、農田土壤修復技術有哪些?
農田土壤污染修復主要以原位修復技術為主,其可分為生物、物理和化學修復技術三大類型。
生物修復技術
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植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吸收、轉化或固定土壤的污染物,
一般可分為植物修復技術、微生物修復技術,有時也包括動物修復技術。
物理修復技術
主要有換土法、熱處理法。
換土法是將污染土壤通過深翻到土壤底層(深層翻土法)、或在污染土壤上覆蓋清潔土壤(客土法)、或將污染土壤挖走換上清潔土壤(換土法)將污染土壤與生態系統隔離;
熱處理是通過加熱的方式,將一些有機物和具有揮發性的重金屬如汞、砷等從土壤中解吸出來,或者進行熱固定的一種方法。
化學修復技術
是向土壤中添加化學物質,通過吸附、氧化還原、拮抗或沉淀等作用與土壤中污染物發生反應,將污染物進行固定、解毒、分離提取的一種方法。
三、農田土壤污染修復技術選擇的原則是什么?
農田土壤污染修復技術選擇主要有三個原則:
(1)可行性原則
一是技術上可行,選用的修復技術對污染農田土壤的治理效果比較好,能達到預期目標,能大面積實施和推廣;
二是經濟上可行,治理成本不能太高,讓農村、農戶能夠承受,便于推廣,應盡量采用成熟度高和可操作性強的技術。
(2)安全性原則
盡可能選擇對土壤肥力、生產力負面影響小的技術,如植物修復技術、微生物修復技術等。
在農田土壤修復技術在實施過程中,不要帶入新的污染物,不產生二次污染,不會對農田土壤環境、農作物和周邊環境以及人群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風險可接受。
(3)因地制宜原則
不能簡單照搬已有的農田污染土壤治理技術,應根據土壤的:污染面積、污染種類、污染程度、修復的時間、成本和未來土地用途等因素綜合考慮;經過科學論證,選擇合理的修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