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垃圾分類看似是件小事,但是卻需要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及自下而上的配合,才能將這件小事做好。所以,垃圾分類“小”歸小,卻并不容易推行。近來,有不少人又重提“垃圾分類原地踏步”的問題。實際上,當下關鍵的問題不是垃圾分類是否在“原地踏步”,而是如何推動垃圾分類不斷向前邁進。
扔好垃圾就是分類?這件小事遠沒有那么簡單
早在《第三次浪潮》中,托夫勒這個的未來學家就提出,垃圾分類將成為第四次“革命”。很多人都知道,我國垃圾分類起步很早,卻一直未見實效,這也導致如今重提垃圾分類這件事會受到質疑:垃圾分類究竟能不能做到,或者能不能做好。
對此,我們不可否認,垃圾分類推廣確實遇到了一些阻礙:分類垃圾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分類之后收運混淆;垃圾分類只有部分地區看到了實效;分類習慣養成緩慢,過渡時間長;分類效果不盡如人意,約束力不夠強……這樣的問題并沒有徹底解決。
但是,就因為如此,抹掉垃圾分類推廣成效顯著的很多地方的努力,未免過于偏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垃圾分類方面,全國也出現了不少示范試點,在持續積累經驗,傳播成功模式,鼓勵其他地方踐行。這種以點帶面的影響力不容小覷,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全民分類的那一天終會到來。
至于如何讓垃圾分類推廣更有效,大致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探索:
標本兼治
值得注意的是,垃圾分類雖然是件小事,但是其中涉及到的環節可一點不小。可以這樣說,垃圾分類連接著一個城市或者鄉村的內清潔體系,分類垃圾桶不能成為擺設,垃圾收運要盡快改變中端混淆的現狀,末端處置也應在資源化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一些。
也就是說,要時刻認識到,垃圾分類只是實現垃圾處置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的其中一環,并非分完類整個過程就結束了。另外,推行綠色積分制,添置智能分類設備,采取一對一二維碼檢查措施等都是輔助手段,真正過渡到“我要分”的自主分類階段才是垃圾分類的全面勝利。
做實做細
越是小的事情越不容易做好,越是跟習慣掛鉤的事情越難堅持,這大概也是垃圾分類在之前的十數年時間里沒有明顯起色的原因。所以,在吸取教訓的同時要更加以基層落實為主線,細化工作為引導,逐步、分級構建起有效的垃圾分類體系,打通垃圾分類“綠色渠道”。
具體而言,垃圾分類可以針對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醫療垃圾、電子垃圾、包裝垃圾、有機垃圾、有害垃圾等進行區別對待;垃圾分類也可以根據居民樓、商務樓、公共場所、城市街道、鄉村獨棟等建筑形式的不同分別制定策略;垃圾分類還可以從收集、運輸、中轉、處理等各個節點出發,形成無縫對接的閉環。諸如此類,都需要緊盯細微處,真抓實干。
獎罰分明
盡管,在部分城市的帶動下,全國各地都開始推出“綠色賬戶”、“積分兌換”這樣的垃圾分類獎勵制度,但是真正配備相應的懲罰機制的并不算多。垃圾強制分類政策下發一段時間了,從鼓勵到強制的過渡仍進展緩慢,法治化水平是我國垃圾分類亟待補齊的短板。
分類分得好有獎,分類不合格沒損失,這從側面來看缺少了強有力的約束,效果全憑自覺和對獎勵的熱情,顯然并不適用于全體人民。這也愈發可以看出,“大棒+蘿卜”的雙向作用缺一不可,獎勵是一種“再接再厲”的信號,懲罰則是防止“原地踏步”的警鈴,加強垃圾分類法治化水平和宣傳垃圾分類教育同等重要。
因地制宜
我國幅員遼闊,城市眾多,鄉村星羅棋布,省與省之間,市與市之間,村與村之間都有著無法避免的差異化。這種差異化體現在經濟條件、生活習慣、消費占比、工農業分布、空間布局等眾多方面,這也決定了,施行垃圾分類不會存在“通用”這樣的概念,也無法“一刀切”復制。
正因如此,我國垃圾分類才出現了“三分法”、“六分法”、“五點減量法”這樣的多元化選擇。也出現了垃圾分類的“望城模式”、“深圳模式”、“新城模式”、“江寧模式”這樣的地方樣本,各有其借鑒的意義。想要真正實現垃圾分類目標,一個模式刻到底顯然不適合,取長補短才能見真章。
多“系”融合
都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垃圾分類也是如此,看似將垃圾投入對應的垃圾桶就是“分了類”,實際上這只是狹義上的理解。想要做好垃圾分類這件小事,串聯起大環衛體系、固廢處理體系、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至關重要。
大環衛體系就包含垃圾清理、收集、轉運,固廢處理體系包攬了垃圾無害化和資源化全過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一部分與固廢處理資源化重疊,一部分直接對接垃圾分類。三大體系基本覆蓋了垃圾分類的全產業鏈,能否促進三個體系的流暢接駁直接影響垃圾分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