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污水處理】如今,南水北調工程的建設讓江河“握手”,縱橫聯合,在中華大地編織著“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大水網。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從全面建設到運行通水,在保障受水區居民生活用水,修復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庫區和沿線治污環保,應急抗旱排澇等方面,取得了實實在在的社會、經濟、生態等綜合效益。
南水北調沿線共護一渠清水 全面構建生態大屏障
2017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3周年的日子。
3年來,長江水已成為北京、天津等多地的主力水源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生命線,累計調水超過100億立方米,沿線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四省市5310萬人喝上了南水北調水;3年來,南水北調水質各項指標穩定達到或優于地表水Ⅱ類標準。
北京市自來水集團的監測數據顯示,使用南水后自來水硬度由原來的每升380毫克降至現在的每升120至130毫克;3年來,北京全市地下水平均埋深同比上升0.53米,天津市地下水位累計回升0.17米,河北省利用南水先后向滹沱河、七里河生態補水0.7億立方米。
增綠:建設千里綠色長廊
深冬時節,站在南水北調中線渠首丹江口水庫陶岔口大壩上遠眺,清澈的丹江水緩緩通過水閘,干渠兩側生態林枝繁葉茂,形成一條綠色生態長廊,護送著丹江水一路向北流去。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河南省淅川縣是守護丹江口水庫的后一道“防線”。為構筑南水北調中線源頭“生態屏障”,淅川縣重點建設環庫生態圈、環城生態圈、主干公路沿線、主要河流兩岸綠化帶,加強造林綠化,森林覆蓋率不斷提高。目前淅川縣森林覆蓋率達到45.3%,丹江口庫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3.2%,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大縣。
從陶岔渠首到京津大地遠距離調水,水質安全是成敗的關鍵。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全長1432公里,基本都是露天明渠。為保障中線干線工程輸水水質安全,2014年5月15日,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印發《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干線生態帶建設規劃》,在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管理區、一級水源保護區、二級水源保護區建設“清水走廊”“綠色走廊”,加強林地生態林建設、耕地生態農業建設、城鎮園林綠地建設,在紅線范圍內豎起綠色保護網。經過近3年的建設,目前已累計完成防護林帶建設長度634公里。
3年來,南水北調中線沿線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河南省已綠化干渠580公里,萬木森郁的美景在千里干渠上隨處可見。丹江口水庫庫周1公里范圍內建設環庫生態隔離帶,開展人工造林、森林撫育、封山育林,建設圍村圍鎮防護林,并在保護區其他耕地上發展綠色農業和規模化畜禽養殖業,從根本上解決庫周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地處漢江發源地陜西秦巴山區的安康市,加強植樹造林和水土流失治理,從根本上恢復山區植被。2017年,安康市森林覆蓋率達到65%,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南水北調工程的生態效益不斷顯現:北方受水區加快南水北調水與當地地下水水源的置換,補水區域地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地下水生態惡化狀況得到有效緩解。水區生態環境大為改觀,河道重現生機。河南省境內主體工程以及渠道兩側的綠化帶建設,不僅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還極大改善了周邊的生態環境。
治污:提高污水處理能力
在湖北十堰市武當山特區,源于武當山金頂的劍河水流清澈。
“劍河水質的改變,是隨著南水北調中線調水工程的實施而發生的。”十堰市南水北調辦副主任吳芳說,過去,地處丹江口水庫核心水源區的十堰市,污水排放及處理設施建設十分落后,神定河、泗河、犟河、劍河和官山河5條穿城而過的河流污水橫流,兩岸雜草叢生,臭氣熏天,曾被當地人稱為十堰市的“龍須溝”。
這5條河流的水量小,占入庫總水量不足1%,對水庫水質影響甚微,但社會關注度較高。十堰市通過鋪設地下管網。實現雨污分流,建設一批排污口,進行河道清淤,加強河流兩岸的生態修復,并在每條河上建一個污水處理廠,對污水進行強行凈化。現在,5條河流水質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成為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城市景觀。
水源區污水處理能力和垃圾處理設施嚴重不足是導致河道污染的重要原因。據了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初期,水源區僅有5座污水處理廠和1座垃圾填埋場,不能及時處理的污水和垃圾給丹江口水庫水質帶來很大隱患。
近年來,水源地加大生產生活污水的處理力度,投資建設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覆蓋了城市和重點鄉鎮水源區所在縣級以上地方,徹底改變了水源區污水直排和垃圾亂堆亂放的現象,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水質明顯改善。據了解,丹江口水庫陶岔取水口水質達到II類水質要求;主要入庫支流水質基本符合水功能區要求;漢江干流省界斷面水質達到II類標準。
建設污水和垃圾處理廠投資巨大,為了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中央財政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對丹江口庫區的“十三五”時期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規劃項目投資比例達到84%。但是2016年以來,該投資比例有所下降,污水垃圾處理類項目中央投資不足60%,河道內源污染治理項目中央投資比例不足30%。水源地希望國家提高對丹江口庫區及上游環境治理項目的中央投資比例。
轉型:生態產業成為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的很多縣是貧困縣,經濟發展落后,大多數屬于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為了確保水質安全,這些貧困縣把能帶來較大經濟效益但可能造成污染的項目拒之門外,不斷提高自我發展能力,探索出一條既能保護水質又能促進經濟發展的綠色發展之路。
走進河南淅川縣九重鎮唐王橋村,記者看到,田里全部栽上了金銀花,田地變成了林地。福森藥業集團黨委副書記韓建忠說,金銀花是制作中藥材的重要原料,種植金銀花有利于保持水土。2011年,公司流轉了村里1.1萬畝土地種植金銀花。為了確保中藥材質量,保護水源地水質,田里全部使用有機肥,并采用物理殺蟲法捕殺害蟲。“金銀花種植既滿足了公司中藥材原料的需求,又帶動了農民致富。農民每畝土地流轉費六七百元,采摘金銀花每人每年收入七八千元。”
在湖北丹江口市習家店鎮,成立于2014年的湖北北斗星生態農林開發有限公司在茯苓村、馬家院、陳家灣3個村投資建設了農博園,公司負責人李巍說,他們將重點發展石榴、桃、葡萄、杏、梨等系列水果、花卉和苗木,并建設恒溫聯棟大棚、鳥巢科技大棚等設施農業,將農博園打造成為四季有花、四季有果、花果飄香的現代觀光示范園,帶動3個村的產業轉型。
陳家灣村農民夏清華以前在深圳打工,今年6月份返鄉到農博園工作,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以前村里土地荒蕪,農博園建起來后,村里道路硬化了,村莊漂亮了,一年四季鮮花盛開。旅游業發展起來后,還會帶動農家樂的發展。農博園成了村民的‘搖錢樹’。”夏清華說。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托豐富的生態資源,發展生態產業成為水源區實現經濟轉型升級的首要選擇。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水庫水源區為了保護水質,大量關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取締網箱養魚,走上了轉型發展之路。但是目前,生態產業還處于發展階段,“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還面臨著一些困難。
而僅僅依靠中央財政對水源區的支持遠遠不能滿足水源區水質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需要國家、水源區和受水區共同承擔責任,建立三方共同投入機制。國家要繼續加大扶持力度,受水區要加大對水源區的扶持力度,推動水源區產業轉型升級。水源區要不斷提高自我發展能力,圍繞生態資源優勢,打造新的產業發展優勢,努力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
原標題:構建南水北調中線生態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