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在政策支持、技術支撐的大背景下,秸稈禁燒將成為常態,綜合利用也逐步邁上正規。同時,針對農戶的秸稈相關技術培訓全面鋪開,標桿城市也在發揮應有的示范價值。作為一個“四有”產業,秸稈資源化已經應聲落地。
農作物豐收自然值得欣喜,但是成堆成堆的秸稈無序安放,或者焚燒帶來了環境問題。近年來,我國各地對于秸稈資源化處置的問題高度重視,積極探索綜合利用方案。秸稈也能變成寶,成為“四有”產業就是現在。
有政策
為了更好地解決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推動秸稈資源進入再利用循環通道,我國專門印發了推進農作物秸稈再利用和禁燒工作通知。根據規劃,到2020年,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要達到85%以上。同時,建立專業化儲運網絡,強化秸稈禁燒監管,落實相關責任等也被工作重點。
2017年12月28日,三部委聯合印發了開展秸稈氣化清潔能源利用工程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要立足各地秸稈資源和經濟發展水平,重點選擇一批實施縣,因地制宜推進秸稈氣化利用工作。意見要求,合理選擇工藝路線和專業環保企業,著重解決秸稈收儲、裝備水平低和服務覆蓋面不夠廣等問題。
有技術
秸稈綜合利用的有力支撐點之一就是技術的革新,無論是用秸稈制有機肥,制畜禽養殖飼料,制地膜,還是生物柴油都離不開科技支持。日前,合肥工業大學就公開了一項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將秸稈制成三維功能催化材料,去除水體重金屬有毒污染物。現如今,秸稈資源化在產業創新的基礎上正在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除了利用方式的技術加持,秸稈禁燒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很多地方采用無人機對各片農田進行實時動態監控,加強著火點偵查,隨時反饋地面情況。環境監測站、環境監測設備、環境監測大數據體系、信息共享平臺等,都為秸稈禁燒工作的推進提供了有效路徑。
有培訓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民眾不是沒有想法,關鍵怎么能做到呢?例如秸稈還田,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大量集中,很多農田不得不放棄傳統的秸稈還田,一燒了之。所以,在推廣秸稈還田利用方式的時候,重要的是鼓勵機械化作業,提率。而針對那些不了解機械化作業的農戶,不少地方開始舉行作業演示和手把手教學。
不僅如此,秸稈還田雖然是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綜合利用方式,但是也有肥土效率之分。為了讓農戶更好地掌握“還田”這門技術,一些地區還開展了腐熟還田技術培訓會議,幫助相關操作人員深入了解這種還田工藝,解答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有標桿
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取長補短顯然是推進秸稈處置工作的捷徑。目前,在這方面起步早的地區很多都摸索到了適合的秸稈“變廢為寶”模式,例如桐城市。在收儲模式上建立“農戶+個體戶經紀人+廠家”體系;在經營模式上選擇“帶企業——企業建基地——基地連農戶”路線;在激勵模式上以“利用越多、獎補越”為導向。
這些示范城市能夠提供秸稈處置的思路,并且其積累的經驗能夠幫助其他城市少走彎路。借鑒可復制樣本,立足當地實情,有利于逐步建立起適宜的秸稈資源利用產業鏈。另一方面,示范城市也能形成正面的積極效應,鼓勵更多城市順著秸稈綜合利用的道路推進生態建設。
農業經濟的未來必然會與“綠色”一脈相承,農作物秸稈的處置關系到生態農業體系的架構。而秸稈禁燒是環境保護的硬性需求,綜合利用則是踏上資源性社會和友好型社會的必經之路。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