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2017年上半年,54家環保上市公司(含涉及環保業務的企業)共披露中標、簽約的各類環保項目訂單179項,涉及投資總額約1642億元。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環境治理市場潛力將逐步得到挖掘,極大推動環保市場擴容。
環境綜合治理促市場擴容 上市公司頻繁中標項目
近年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相關政策加速出臺,極大地刺激了各地環保需求的增長。根據對上市公司的統計,2017年上半年,54家環保上市公司(含涉及環保業務的企業)共披露中標、簽約的各類環保項目訂單179項(部分為2016年中標而在 2017年簽約的項目),涉及投資總額約1642億元。如包含僅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的項目,則投資總額高達2595億元(披露項目并不涵蓋上市公司當年所有中標、簽約項目,根據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則,上市公司發生影響生產經營的重大交易項目,或涉及特許經營權的項目應當進行披露)。而根據相關市場研究機構的統計,2016年全年環保上市企業的項目訂單僅為1380億元(該數據來源于環保資訊網站點綠網,該統計與咨詢公司的統計樣本略有出入,同時包含了約200億元的海綿 城市、環衛項目,僅有部分參考價值)。
1 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爆發式增長推動環保市場擴容
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快速推進,環保市場正在從單體項目向綜合項目發展。2016年9月,北京通州區成交總額達280億元的水環境治理項目,成為環境綜合治理市場啟動的標志性事件。2016年底,《“十三五”生態 環境保護規劃》正式發布,進一步明確了未來環境治理將從傳統的“末端治理”向“全過程綜合治理”轉變。
2017年上半年(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數據,下同),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出現爆發式增長,樣本上市公 司披露各類中標、簽約項目92項,占上半年披露項目總數的51%,投資總額約1470億元,占上半年披露項目投資總額的89.5%,成為推動環保市場增長的主要因素。其中,受“河長制度”( 2016年12月,中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要求2018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實現省、市、縣、鄉四級主要領導對水環境質量直接負責)和PPP(政府與社會 資本合作模式)政策的雙重推動,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增長多,項目總投資約1365億元;固廢綜合治理項目總投資約43億元;土壤污染綜合治理項目26億元。2017年上半年各類環保項目占比情況如圖1。
1.1 水污染治理向區域綜合治理升級
在PPP政策的大力推動下,水污染治理項目已從單一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運營逐漸延伸到配套管網工程建設、周邊園林景觀建設、水體生態修復、水利工程建設等多個相關領域,組成打包項目,由多個企業聯合體或大型環保集團承擔區域環境綜合治理任務,從而體現以“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的環境治理理念。
從2017年上半年的環保上市公司披露項目來看,114個水污染治理項目中,36個單體項目,投資總額 65億元;78個綜合治理項目投資總額達1364億元。其中,包含配套管網設施建設內容的項目27個;包含河道水體治理內容(指河道清淤、黑臭水體治理等內容)的項目38個;包含園林景觀建設內容的項目35個;包含水利工程建設內容的項目19個;包含水環境監測、管理系統建設內容的項目5個。以北控水務同中建一局聯合中標的包頭市城市水生態提升綜合利用PPP項目為例,該項目集全城域的水利防洪工程、水資源調配工程、河湖水網連通工程、城市景觀水系工程以及智慧水務管理工程為一體,估算靜態總投資達196億元。2017年上半年水污染治理新增項目情況如圖2。
1.2 固廢污染治理新增多個一站式服務項目
隨著近年來大中型城市固廢處理市場的飽和,固廢處理企業紛紛轉向中小城市開拓市場。為克服單一項目投資少,中小城市固廢收、儲、運體系不完整的問題,部分企業采取打包地區環衛、生活垃圾處理、餐廚、污泥處理等項目的方式,為地區提供固廢處置一站式服務,同時提高了拿單概率。
從2017年上半年環保上市公司披露的項目來看,42個固廢處理項目中,35個單體項目,投資總額97億元;7個綜合項目投資總額43億元。其中,環衛固廢處理一體化項目3個,固廢綜合處理及靜脈產業園建設3個。以中國天楹中標的寧夏固原市循環經濟產業園及環衛一 體化項目為例,該項目披露總投資15億元,包含生活垃圾焚燒發電BOT項目(30年)、餐廚垃圾處置BOT項目(30年)、污泥干化BOT項目(30年)、建筑垃圾循環利用項目(30年)以及城鄉環衛一體化項目(30年)。 2017年上半年固廢治理新增項目情況如圖3。
2 向綜合環境服務商轉型意圖明顯
在政策和資本推動下,環保產業迅猛發展,環保企業規模逐漸壯大,拿單能力不斷提升。根據咨詢公司從公開渠道的資料統計,上半年上市公司披露的環保項目中,北控水務簽約中標環保項目15個,投資總額616億元(聯合體項目由于內部投資額分配情況不明,因此按牽頭人統計,例如去年中標今年簽約的4個北京市通州區水環境治理項目總投資280億元,北控水務為牽頭人,則全部計入北控水務投資),其次,東方園林、碧水源等公司也獲得超過百億元的新增項目,拿單能力分化趨勢凸顯。2017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新增環保項目排名見圖4。
2.1 成為大型綜合項目的主力
在環境治理市場向綜合服務升級的趨勢下對環保企業的資金、技術、資源調配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環保企業之間的拿單能力開始分化。上半年大型綜合治理項目主要集中在北控水務、東方園林、碧水源、國禎環保等少數幾個環保企業手中。6個超過50億元的項目,分別來自北控水務(4項)、東方園林(1項)、葛洲壩(1 項)。項目投資額在10億~50億元之間的35個項目中, 北控水務、東方園林、碧水源獲得21項。2017年上半年新增環保項目規模分布情況如圖5。
2.2牽頭聯合體拿單模式漸現
環保項目向綜合化、大型化發展,特別是加入了更多基建類工程配套工程,整體規劃設計能力要求提高, 促使綜合環境服務項目出現眾多聯合體拿單模式并成為主流。中央和地方基建企業、產業基金以及規劃設計企 業成為聯合體的主要成員。
從上半年上市公司披露的環保項目來看,92個綜合治理項目有50個為聯合體中標,占比達54.3%。其中, 單體超過50億元的超大型環境治理項目,全部為聯合體中標。聯合體成員中中建、中鐵建、中電建、中冶占有重大比例,此外還包括實施治理項目當地的基建類國企、市政設計院等。少數環保企業已經開始向平臺型公司轉變,持續強化自身技術、管理優勢,通過股權 合作、商務合作、項目執行合作實現在大型綜合項目中對內外部資源的合理調配。
3中小城鎮及農村成為環保市場新增長點
“十二五”以來重點地區環境污染治理項目快速推進,特別是重點中心城市環保市場日趨飽和,環境治理項目正逐漸轉向中小城鎮及部分農村地區拓展。2017年上半年城市環境治理項目仍占主體地位,投資總額923億元,占披露總額的56%。此外,約有351億元的項目為城區與下轄鄉鎮、農村的打包環境治理項目。縣城及縣級市環境治理、農村環境治理項目數量已經相當可觀,投資總額達到披露總額的21%,但以單體項目為主,平均投資規模偏小。
3.1 PPP模式激活中小城鎮環保市場
PPP模式做為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工具,一方面為社會資本參與城鎮環境治理提供了渠道,另一方面解決了中小城鎮政府財政支付能力不足的問題,成為目前中小城鎮實施環境治理項目的主要模式。2017年上半年65個中小城鎮環保項目中,36個為PPP模式項目,總投資285億元,投資額占比達80%。除流域治理等綜合服務項目外,許多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等單體項目也普遍采用了PPP模式(見圖6)。
從地域分布來看,貴州、山東、河南、廣東等省市中小城鎮環保項目總投資額較大。總體來看,東部地區 中小城鎮環保市場活躍,投資額占比超過44.1%,中部地區占比21.2%,西部地區占比34.8%。2017年上半年中小城鎮新增環保項目地區分布見圖7。
3.2農村污染治理在發達地區發力
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開始重視農村的衛生環境和生態環境治理。2017年上半年披露的環保項目中,北京、廣東、江蘇、安徽、云南等省出現多個鄉鎮農村的環境治理項目。
北控水務牽頭聯合體中標的北京市通州區、大興區 5個水環境治理PPP項目均包含了區域內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內容;碧水源4月同江蘇宿遷簽訂下轄4個鄉鎮生活污水治理的PPP項目,項目包含新建128座污水處理設施、54座晉升泵站、2800公里配套管網,估算總投資16.84億元。廣東省上半年新增6個縣鎮村連片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總投資20.44億元。發達地區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市場需求正在逐步釋放。
4結語
2017年上半年環保市場出現的快速增長及大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的大規模出現,是“十三五”環境治理理念從重點治理到全面治理的重要體現。2016年國家出臺的多項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文件,為環境治理從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鎮及農村擴展奠定了基礎。一方面,隨著相關配套財稅政策、標準、行動計劃的出臺,中心城市城區周邊、中小城鎮及農村廣闊的環境治理市場潛力將逐步得到挖掘,并由固廢、水污染治理逐步發展至土壤治理。另一方面,環境綜合治理對企業的資金運營能力、技術集成能力、區域綜合規劃能力、管理運營能力要求將有較大提升,未來或將有一批環保企業向綜合環境服務型轉型。
(作者:逄錦福,李凱 系 中節能咨詢有限公司)
原標題: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漸成環保市場主流——上市公司披露環保項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