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政策法規】近日,廣西海洋和漁業廳正式印發了《廣西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方案》。方案劃分了2類禁止類紅線區和8類限制類紅線區共54個,著重強調了自然保護區、重要河口、重要濱海、沙源、自然岸線等地區的紅線保護。
廣西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方案
前言
生態保護紅線是在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的嚴格管控邊界,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必須嚴守的底線和生命線,是國家重要的生態用地。通常包括為保障和提升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必須實行嚴格保護的水流、森林、山嶺、草原、濕地、灘涂、海洋等自然生態空間,是國土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西沿海海岸曲折,海灣和入海河流較多,因此,廣西沿海海陸相互作用明顯,環境承載能力有限。廣西沿海還分布有紅樹林、海草、珊瑚礁等重要的海洋生態系統。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之后,廣西沿海被定位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一極。近年來,廣西沿海的開發力度加大,經濟發展造成環境壓力增大,岸線利用增多,填海面積增加,導致海洋資源衰減,海洋生態系統退化,生態服務功能下降等環境問題。為實現廣西沿海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這就亟需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貫徹落實海洋生態紅線制度。
劃定廣西海洋生態紅線是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有關要求,加快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
依據《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2011]35號),參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全國生態脆弱區保護規劃綱要》、《全國海洋功能區劃》、《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廣西海洋功能區劃》、《廣西海島保護規劃》等綱領性文件,根據環境保護部下發的《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指南(修訂版)》、國家海洋局下發的《全國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技術指南》的要求,劃定廣西海洋生態紅線。
在GIS平臺支持下,創建廣西生態紅線數據庫,運用疊加分析、空間分析等技術方法終完成廣西沿海生態紅線劃定,根據程度不同具體劃分為禁止類紅線區和限制類紅線區,并進一步明確紅線區內的生態保護重點與方向。
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按照優化國土空間功能格局、推動經濟綠色轉型、改善人居環境的基本要求,以維護生態功能和提升生態質量為重點,結合廣西自然資源特色,在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脆弱區劃定海洋生態紅線,切實加強保護與監管,為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劃定原則
——保住底線、兼顧發展:以海洋自然屬性為基準、以社會屬性為輔助,在維持海洋生態功能基礎上,明確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環境質量底線,同時考慮國家、地區經濟與社會持續發展需要,為未來海洋產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留有空間。
——分區劃定、分類管理:根據海洋生態系統的特點和保護要求,分區劃定海洋生態紅線區,制定差別化管控措施,實施針對性管理。
——生態保護、整治修復:堅持生態保護與整治修復并舉,將重要、敏感、脆弱生態系統納入海洋生態紅線區范疇,限制損害生態功能的產業擴張;對于已經受損、需要開展整治修復的生態系統,也要納入生態紅線范疇,遏制進一步的生態破壞。
——有效銜接、突出重點:與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家和省級海洋功能區劃、全國海島保護規劃以及國家重大區域發展規劃等涉海區劃規劃銜接,與陸域生態紅線有效銜接,重點突出海洋生態保護,對紅線區域的管理要嚴于其他區劃、規劃。跨省、市近岸海域的紅線劃定應保持協調性、銜接性。
三、控制指標
1.廣西大陸自然岸線(灘)保有率不低于35%;廣西海島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85%;
2.廣西海洋生態紅線區面積占廣西管轄海域面積的比例不低于35%;
3.到2020 年,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與國家海洋局下達指標一致。
第二章 廣西海洋生態紅線劃定內容
一、劃定范圍
廣西海洋生態紅線劃定范圍涉及海域總面積約為6821km2,以2008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的大陸海岸線為北側邊界,以2005年經國務院批準的粵桂海域行政區域界線為東側邊界,以粵桂海域行政區域界線南端點向西的直線為南側邊界,以2014年修測的中越國界為西側邊界。潿洲島和斜陽島及其周邊海域面積258.92km2(圖1)。
二、廣西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方法
在資料收集整理、現場勘查、專題研究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依據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技術相關文件的要求,結合區域社會經濟、開發利用現狀和規劃、發展需求、海洋和海島資源、海洋環境、海岸線性質和形態、保護和使用現狀、生態問題等客觀因素對廣西海域的以重要河口、重要濱海濕地、特別保護海島、海洋保護區、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遺跡、瀕危物種集中分布區、重要濱海旅游區、重要砂質岸線及鄰近海域、沙源保護海域、重要漁業海域、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為重點的海洋生態功能區、海洋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三類海洋生態紅線區和自然岸線進行識別,確定生態紅線區性質。根據所識別的海洋生態紅線區位置和分區,同時應用現場勘察、衛星遙感圖像解譯、水深地形、海洋水文、海岸特征、海島生態的研究等技術手段,確定紅線區的邊界和自然岸線(灘)。
海洋生態紅線區邊界的確定以保持生態完整性、維持自然屬性為原則,以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污染、控制建設活動和便于管理需要為目的。根據廣西海域管理實際情況,海洋生態紅線區范圍依據《全國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技術指南》中海洋生態紅線區范圍確定方法確定。海洋生態紅線區還與國務院批準實施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相銜接,部分紅線區邊界確定參考了海洋基本功能區的邊界。海洋生態紅線區的識別以行政區(地市級)為行政單元,確定區域內的重要生態功能區、海洋生態脆弱區和敏感區分布情況。
各類紅線區和自然岸線具體按如下方法確定邊界:
(一)禁止類紅線區
指海洋生態紅線區內禁止一切開發活動的區域,具體海域范圍包括海洋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海洋特別保護區的重點保護區和預留區。
(二)限制類紅線區
指海洋生態紅線區內除禁止類紅線區以外的其他區域,具體海域范圍包括海洋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海洋特別保護區的適度利用區和生態與資源恢復區、重要河口、重要濱海濕地、重要漁業海域、特別保護海島、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遺跡、重要砂質岸線與鄰近水域、沙源保護海域、重要濱海旅游區、瀕危物種集中分布區、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分布區。
1、自然保護區限制類紅線區
在國家和省兩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除已劃定為自然保護區禁止類紅線區以外區域劃定為自然保護區限制類紅線區。
2、海洋特別保護區限制類紅線區
在國家和省兩級海洋特別保護區范圍內,除已劃定為海洋特別保護區禁止類紅線區以外的區域劃定為海洋特別保護區限制類紅線區。
3、重要河口
生態紅線區范圍原則上根據自然地形地貌分界范圍確定,實際根據水深地形、衛星遙感等資料和實地勘查的方法判斷河口地貌形態,向陸至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的海岸線,向海一側的邊界大致到河口攔門沙外側水深約1——5米的位置。
4、重要濱海濕地
生態紅線區范圍為自海岸線向海延伸3.5海里或6米等深線內的區域。實際劃定過程中,由于廣西近岸潮灘坡度較緩,近岸海域水深較淺,濱海濕地多位于海灣內,因此,濱海濕地生態紅線區范圍為自岸線向海大致至灣口或口門外區域或至5米等深線。
5、 特別保護海島
生態紅線區范圍以特別保護海島及其海岸線至6米等深線或向海3.5海里內圍成的區域。根據海島及周邊海洋環境、開發利用現狀、功能區劃等,適當調整范圍。
6、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遺跡
生態紅線區范圍以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遺跡及其海岸線向海擴展100米的區域。
7、瀕危物種集中分布區的生態紅線區
范圍為瀕危物種的棲息范圍及遷徙通道。
8、重要濱海旅游區
生態紅線區范圍為以重要旅游區向海擴展100米的區域。
9、重要砂質岸線及鄰近海域
重要砂質岸線及鄰近海域的生態紅線區范圍為以砂質岸灘高潮線至向陸一側的砂質岸線退縮線(高潮線向陸一側500米或個性構筑物或防護林),向海一側的大落潮位置圍成的區域。實際劃定過程中,考慮到海洋水動力及鄰近海底地形的差異,按如下方法劃定:向陸一側至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復的海岸線,向海2千米內圍成的區域,根據不同海底地形、海洋動力環境及紅線區總體寬度等因數作適當調整。
10、沙源保護海域
沙源保護海域的生態紅線區范圍為以高潮線至向陸一側的砂質岸線退縮線(高潮線向陸一側500米或個性構筑物或防護林),向海一側的波基面。
11、重要漁業海域
保護范圍主要為重要漁業資源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實際劃定過程中,主要按照國家及省兩級海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范圍劃定,種質資源保護區的界線以審批的拐點坐標為準。
12、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的生態紅線區
紅樹林的生態紅線區范圍為現場核測區域與正在或規劃實施生態整治修復區域疊加得到的范圍;珊瑚礁的生態紅線區范圍為現場核測區域與正在或規劃實施生態整治修復區域疊加得到的范圍;海草床的生態紅線區范圍為現場核測區域與正在或規劃實施生態整治修復區域疊加得到的范圍。
(三)自然岸線
自然岸線是指由海陸相互作用形成的海岸線,包括砂質岸線、淤泥質岸線、基巖岸線、生物岸線等原生岸線,以及整治修復后具有自然海岸形態特征和生態功能的海岸線。
界定為自然岸線的原則:
? 海岸的自然過程和生態功能得到了有效的維護或者加強。
? 存在自然的岸灘,基本保留了原始的岸灘和水下岸坡。
? 經整治修復仍然具有海岸的自然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