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隨著我們治污力度越來越大,工業污染的成本在急劇升高,經濟懲罰和刑事責任的雙重代價真的還值得墨守成規嗎?廉價的競爭在精細化要求下已經難以為繼,技術和創新的高起點才能持續點燃指路的明燈。紡織行業,亦如是。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全民經濟水平的提升更是讓“換衣”變得更加頻繁。服飾貿易興盛,紡織業自然也不遑多讓。
在數十年的時間里,我國一躍成為世界大紡織市場,企業數量節節攀升。但是,紡織業仍以中小企業居多,甚至小作坊也是大量存在。粗放發展終還是帶來了“高污染、高能耗”問題,紡織業開始被列為重點監管對象。
中央環保督查之風席卷各大行業,督察組反饋的紡織業污染問題不算少。特別是印染和化纖行業,工業廢水處理難度大,含硫物質排放量高,各種不可降解纖維廢棄后成為環境負擔。凡此種種,都將紡織業推上了環保轉型的風頭浪尖。
發展與環保從來都不應該是相悖的命題,市場秩序構建的本質也是圍繞自然可持續而不斷規范的過程。面對全體工業生產方式升級的大趨勢,紡織行業也在經歷一場大洗牌:淘汰野蠻的生產方式,樹立清潔生產的新方向標。
值得警惕的是,這種秩序的重鑄,并不是污染“遷徙”——從城鎮向鄉村,或者從南到北。業內人士更是提醒,警惕那些打游擊的生產運作方式,真正完成去劣存優的產能轉換,為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算好生態賬。
那么,對于紡織企業來說,應該如何保證自己的生存空間呢?
立于時代新起點上,順著環保的風向,積極響應轉型將先人一步獲得生機。作為產品輸出的前端,紡織企業要擁有超前的意識,才能獲得來自未來的回饋。國家政策的引導活用“蘿卜加大棒”,企業何愁不能借風使舵。
制定規劃好辦事,行動力是考驗一家企業能否適應優勝劣汰法則的好依據。紡織行業是重點污染整治對象,加快環保新技術研發,從各個生產和運營環節靠攏節能減排,降耗增值將成為主攻方向。
創新,是一把打開時代大門的鑰匙,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想要轉向技術密集型更是要靠創新。紡織市場推行低碳節能技術、無水印染技術、天然染料萃取技術、冷堆固色技術等,無不是在生產源頭減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舉措。
在紡織新材料開發方面,在紡織新設備制造方面,在紡織污染預防和治理方面,整個行業需要更多動能,突破發展桎梏,開辟更廣闊的前行空間。“1+1=2”的數學題人人都會做,混合微積分和線性代數的高數題,可就不是誰都能弄明白的了。
產業核心競爭力也是這個道理,市場不會永遠停留在“1+1”的程度,與之共進步方是良策。
就像,已經有紡織企業開始引進節水工藝,平均能夠促成紡織印染9成以上的水循環再利用。也就是說,紡織企業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降低用水成本,也降低水處理成本,一舉兩得。
香港專家還帶來了無水印染新技術,通過二氧化碳實現無污染和零排放清潔生產。進一步說,這種技術既能保水,又能不污染空氣,還為二氧化碳找到了新用途,貢獻不可謂不大。
如果還要舉例,目前紡織產業開始選用的新型納米級材料,據說抗水抗污性極強;新型生物基聚酰胺,以秸稈為原料,代替石油基聚酰胺產品;含銻催化劑對水體和土壤的污染,也有望隨著鈦系催化劑的誕生迎刃而解……
可見,紡織業技術創新不是沒有余力,更多的是沒有動力。環保標準提升,環保督查巡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是紡織行業加快實現綠色生產的強勁推手。縱然,目前很多新型技術的投入成本還較高,卻也不失為“抱雞生蛋”的長久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