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趣聞】十年,二十年,還是三十年?氣候變暖情勢的拐點何時來臨?一些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想法在恢復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下誕生,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呢。
氣候變暖,說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也是一個三五不時就能聽到新版本的“長效新聞”。都說“百年累之,一朝毀之”,人類活動帶來的氣候變暖又需要多久才能暫停甚至逆轉呢?
這個期限沒有人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或許還有人會質疑。明明2017年的冬天也還是那么冷,寒潮低溫也是來勢洶洶,氣候變暖的影響怎么都感覺不到呢?
根據2018年《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數據顯示,變暖趨勢仍在持續。忽冷忽熱的天氣變化也不能說就與氣候變暖無關,更何況我國氣候風險總體升高的趨勢是擺在面前的事實。
說起來,到底怎樣才能應對好變暖這個“不速之客”呢?能源消費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倒逼工業綠色轉型,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需要時間。
但是,時不時就能聽到什么“馬爾代夫要消失了”、“北極冰川要消失了”、“威尼斯要被淹沒了”、“以后要沒有魚吃了”、“恐龍可能要回歸了”、“少生孩子少吃肉”……巴拉巴拉,也不管有根據沒根據的消息。
一聽就像是火燒眉毛了,其實情況也并沒有這么糟糕,或者只是比較不理想的一些猜測而已。
有意思的是,面對改變變暖趨勢的迫切需求,科學家們在正正經經研究解決方案之余也不乏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甚至覺得瘋狂的想法。
不是想要快速解決氣候變暖問題嗎?有辦法。
遮住太陽
既然臭氧層破了,陽光有點擋不住了,那不如把陽光遮住一部分,給地球降降溫。就是這么簡單粗暴,科學家們還提出了不少方案。
什么拖一顆小行星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利用轟炸之后產生的塵埃云形成阻擋太陽光的天然屏障。試問,小行星是想拖就能拖,還是想炸就能炸?這是想撞太陽呢,還是想撞地球呢!
還有什么,干脆制造茫茫多的飛船、飛碟,總之只要是飛行物,足夠多,連成一頂巨型“遮陽傘”就行。咱就不說得需要多少個,制造多少年,攜帶多少次,需要多少錢,就說一起掉下來,到底先接哪一個?
既然這頂“傘”行不通,那就換一頂,發射一個巨大的半透明玻璃傘。設計成數以萬億計的小型玻璃薄膜拼接,分批發射,分步組裝。看上去很靠譜,只是25年到30年時間,到底哪里快了。
反射陽光
說完遮擋太陽光,還有一個思路就是反射太陽光。可以怎么做呢?比如在云中加點料。
何為“加點料”?科學家解釋,可以在地球高層大氣中噴灑二氧化硫、咸海水,增加太陽光反射率,快速實現降溫。這倒讓人想到之前網上的一段流行語:藥不能停,簡直心累。
不在云中加料,就要人造“火山”,想法確實很大膽。據說,這種方法的科學依據是,模擬火山噴發制造一層硫酸薄霧,能夠削減大約3%不到的陽光照射量。那么問題來了,這得消耗多少硫化物?
還有人要給地球架設一個太陽盾的,也就是巨大的陽光反射裝置。當然,同樣費時、費力、費錢,還治標不治本。
沿著“反射太陽”和“遮住太陽”的思路走,有人想到,要不還是把地球遷走吧。根據一系列科學推算,數據上似乎是可行的,移動1億多英里。但是技術上,怕只能是想想了。
利用海洋
汲取海水向云層噴灑行不通,那么直接在海洋里動手腳呢?比如將白色塑料,或者泡沫鋪滿海面,大幅度降低地表反照率。試問,就算地球真的降溫了,海洋生物還要不要了,海洋生態還要不要了。
不鋪泡沫,“補鐵”又行不行得通呢?答案當然是,NO。向大海藻類施肥,增加二氧化碳存儲量,確實有公司嘗試過,但不劃算不說,還有很高的生態風險,并且沒有令人滿意的“質保期”。
其它
什么叫“腦洞”,這就是。二氧化碳含量高是氣候變暖的誘引,那就從環境中“捕獲”二氧化碳,可惜目前這種技術所表現出的效率過低。
如果實在不能逆轉變暖引起了海平面上升現象,建立水上城市有何不可呢?或者像很多科幻小說一樣,建立地下城也不錯。
還真是要“翻天覆地”的節奏,想法很奇妙,過程很曲折,結果……一口吃不成一個胖子,追求環境長期改善和可持續發展,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來。